在贵州黔西南的群山之间,一座名叫册亨的地方正悄然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曾经,这里因山高路远、信息闭塞而发展受限;如今,在中国联通的精准帮扶下,数字技术如一股活水,润泽着这片土地,催生了从产业升级到治理增效、从人才培育到文化传承的全方位蜕变。
2025年是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中国联通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在册亨县开展多维度、系统性帮扶实践,打造了“数字赋能+产业振兴+人才培育+文化传承”的帮扶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而坚实的“联通力量”。
筑牢数字底座,深山村寨迈入“云时代”
“现在能跟城里老师连麦提问了!”册亨县冗渡镇安置区的布依族学生小韦笑着说道。她口中的变化,源于中国联通近年来持续投入建设的通信基础设施。
针对山区“网络覆盖难”的问题,中国联通累计投入超4721.58万元,专项推进、将册亨打造成“网络无缝覆盖标杆县”。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315个基站,铺设3.75万个光纤宽带端口,实现移动网络和宽带在县城、行政村“双100%覆盖”,自然村组移动网络覆盖率也高达97.5%。曾经的信息天堑,如今已成通途。
网络连通只是第一步。在“修路”的基础上,中国联通更注重“通车”——打造覆盖全县136个行政村的“中国联通数字乡村”平台,构建起“数字化+积分制”治理新模式。村民通过小程序参与乡村事务、申报积分,可在积分超市兑换物品;村庄通过“红黑榜”引导文明新风,村容村貌与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在治理手段创新的同时,数字乡村建设也注重模式提炼与推广。洛王村“三着力七个有”模式将数字技术融入耕地种植、“一老一小”服务,冗渡数字小镇则成为科技与乡土融合的典范。“5G+数字坛坪”荣获第六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贵州区域三等奖,为全省乃至全国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聚焦产业振兴,小香蕉成就大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中国联通紧扣册亨资源禀赋,选择糯米蕉这一特色产业,为解决糯米蕉“亩产低、销路难”的问题,投入1.46亿元实施35个帮扶项目,打造从种植到销售、从加工到旅游的全产业链条。
如今,糯米蕉已成为带动9000余户3.8万余名群众就近就业,户均增收超万元的“致富蕉”。
在册亨县中国联通香蕉大数据产业园,微型气象站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数据,结合作物生长模型提供精准灌溉施肥方案。经云计算生成科学农事方案,助力糯米蕉实现每亩增产600-1000斤,增收900-1500元。大数据分析还能提前预警病虫害,帮助农户及时防治,避免大规模损失。
针对糯米蕉鲜果保质期短、产销对接难的问题,中国联通帮助建成产业一体化交易平台,汇集全县种植、采摘、加工信息,实现产销精准对接。采购商无需实地考察,通过视频连线即可判断香蕉品质,了解产量和采摘时间,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目前平台年均交易量达2.4万吨,带动产销量提升30%。
2025年3月,“贵州册亨糯米蕉科技小院”正式挂牌成立,依托中国联通数字化能力、中国农技协技术资源和贵州大学科研力量,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向标准化、智慧化持续升级。
如今,册亨糯米蕉种植面积已从6000亩扩至8.6万亩,年产值超过2.1亿元。同时,中国联通还助力延长产业链,建成香蕉片、复合饮料、香蕉面膜等深加工生产线,打造集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国家3A级景区,真正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多元产业布局,油茶古寨焕发新生机
在聚焦糯米蕉产业的同时,中国联通还帮助册亨发展多元产业体系。油茶作为当地传统产业,在中国联通帮扶下迎来数字化转型。
2020年,中国联通投入498万元帮扶资金,建设册亨县油茶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一个平台、五个联盟、一套标准体系、两类品牌和一个运营系统”,实现油茶产业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该平台通过物联网设备对生产对象实施精准化操作,有效改善茶油品质;生产经营者可便捷掌握天气变化、油茶树生长等数据,提高产业应对自然风险的能力。项目还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提供不少于50个就业岗位,优先聘用建档立卡户,实现“产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的良性循环。
2023年,中国联通再投入380万元,帮助建设油茶产业供应链一体化项目和油茶种苗选育基地,通过建设种植户诚信体系、部署5G土壤监测和气象站、建立油茶种质资源库、实施GIS标码管理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
培育本土人才,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中国联通深谙此理,通过“选、育、管、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为册亨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在干部选派上,中国联通坚持精准施策,累计派驻15名帮扶干部,现有7名干部扎根一线。这些派驻干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有的徒步往返修复产业路,有的带领村民学技术、搞电商,用“外乡人”的热忱点燃当地发展热情。
在人才培养上,中国联通依托联通党校开设近70门线上课程,涵盖种养殖技术、电商运营、基层治理等内容;每年拨付100余万元邀请专家田间授课,8年来累计培训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技术人员8.19万人次。这些培训不仅提升了农户的实用技能,更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让曾经只会种玉米的农户成为种植能手,让外出打工青年返乡开起电商网店。
教育帮扶则为乡村振兴埋下“长远伏笔”。自2019年起,中国联通持续开展“奖学励才”行动,6年为173名高考录取学生发放20.3万元奖励。令人欣喜的是,41名受助学生毕业后选择回乡就业,寒暑假期间还参与留守儿童补课、关爱老人等活动,形成“助学—成才—反哺”的良性循环。
2025年,中国联通联合册亨县妇联成立“心联册亨”公益联盟,首批8家单位聚焦教育发展,4家企业捐赠2.8万元改善教学条件,构建起“央企引领、社会协同、多元参与”的教育帮扶新格局。
传承文化根脉,锦绣布依绽放新光彩
中国联通深刻认识到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着力推动布依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华布依锦绣坊作为2016年建成的综合性展厅,集国家级非遗项目布依族服饰、刺绣,省级非遗项目土布编织于一体,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通过“公司+农户”“能人+基地+绣娘”等模式,这里开展技能培训并提供创业支持,带动全县3万余名妇女参与,实现“背着娃、绣着花,挣着钱、养着家”的灵活就业。目前,高级绣技绣娘达2857人,相关企业月销售额达20-30万元,产品远销国内外。
在陂鼐古寨,中国联通支持当地开展直播宣传、视频拍摄,提升古寨知名度;吸引青年赴古寨直播带货,为农特产品“代言”;改造闲置老房打造青旅、民宿、非遗体验工坊等新业态;打造向日葵花海等特色景观,丰富游客体验。仅2025年上半年,就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研学团队73个、研学人员2500余人次。
中国联通还注重数字技术与乡土文化的深度融合,在帮扶村寨精心打造“智美洛王”、“智旅板弄”、“智享巴纳布”、“智联者良”等一村一名片,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让科技与村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推广成功经验,联通力量惠及千村万户
册亨的实践是中国联通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贵州省范围内,其帮扶触角已从最初的26个村扩展至57个,让数字红利与产业经验惠及更多乡村。
网络建设方面,中国联通推动全省脱贫县市移网覆盖率100%、行政村移网覆盖率100%,县市宽带覆盖率98.14%、行政村宽带覆盖率88.75%,为农村发展筑牢数字基石。
“联通数村”平台采用“1+4”应用体系(数村大屏+智慧党建、数字治理、数字农业、惠农服务),已深度服务全国超26万村、2600万村民,助力村民实现“云上”生产、“网上”销售、“线上”生活。
产业帮扶方面,中国联通成功复制册亨糯米蕉全产业链模式,在各地培育特色产业。运用“5G专网+云+标识”方案助力山王果刺梨厂数字化转型,产线升级后实现产能5倍跃升;在遵义市推进辣椒溯源服务项目,打通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据管理链路;在凤冈实施智慧水务项目,完成全县乡镇传统水表智能化升级;在黔南州都匀建设毛尖集团5G数智融合平台,全面覆盖种植、生产、质量、仓储、营销各环节。
这份扎实的帮扶答卷,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贵州省委省政府多次向中国联通致感谢信,黔西南州、册亨县累计致信11次;帮扶工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项,9个集体、51名个人荣获各类称号;糯米蕉产业、数字治理等7个案例入选国家级典型,多次被权威媒体宣传报道。
数字笔写振兴篇,联通情暖山村间
从糯米蕉的“金色链条”到云上治理的“智慧大脑”,中国联通以一场跨越山海的持久耕耘,让乡村振兴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稻田里的传感器、是绣娘手中的针线、是学子反哺家乡的脚步。
五年过渡期即将收官,中国联通的脚步并未停歇。他们以数字为笔、以产业为墨,继续在贵州的群峰之间书写——这不是帮扶的终点,而是乡村振兴新篇的初启。未来的乡村,必将更智能、更丰饶、更温暖,因为有一种力量,始终在场、始终生长、始终联通。
(供图/中国联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