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稳中向好,中国建设银行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
8月29日,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建设银行”)在北京、香港两地同步召开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建设银行行长张毅在发布会致辞中表示,我们锚定“三稳”“三优”“三控”目标不动摇,经营成果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建设银行关键经营指标企稳向好,经营收入3,859.05亿元,同比增长2.95%;拨备前利润2,901.03亿元,同比增长3.37%。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资产总额44.4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52%。经营、风险及资本管控成效明显,成本收入比较上年同期下降0.4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资产质量平稳可控;拨备覆盖率为239.40%,较上年末提升5.8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张毅强调,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方面,建设银行关于“五篇大文章”、基础设施领域、制造业贷款均保持较快增长,增速高于全行贷款平均水平。
数字科技赋能
落地落细金融“五篇大文章”
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首篇,科技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体现了国家对于科技的高度重视,也赋予了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
建设银行副行长韩静表示,建设银行在科技金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构建起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客户生态圈。在过去以科技型企业为中心的服务格局基础上,前端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研发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国家实验室等,助力科技创新实现“从0到1”的突破;在后端,把服务拓展到国家级创投机构、地方产业基金,融合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社会资本等,形成耐心资本的国家队和联合体,为科技型企业商投行一体化发展奠定投资基础,为打通科技、产业、金融的生态循环创造条件。
2025年上半年,建设银行科技贷款余额5.1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18.78%,较上年末提升1.71个百分点;科技贷款新增7,417亿元,增速16.81%;服务科技型企业数量超30万家,同业领先。同时,适应商投行一体化的趋势,建成千亿级科创基金群落。集团各子公司主动管理的科创基金77只,规模超过1,600亿元。“建设银行科技金融服务的定位是成为首选银行,服务好科技金融大文章。”韩静说道。
在绿色金融领域,建设银行持续完善多元化服务体系,支持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2025年上半年,绿色贷款余额5.7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88%;参与承销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2,356亿元;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绿色理财等金融工具,广泛支持和培育绿色产业。MSCI ESG评级为AAA,ESG市场评价保持全球领先。
在普惠金融领域,建设银行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模式,优化升级“建行惠懂你”综合化生态服务平台。2025年上半年,建设银行关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7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80%;并在深耕平台经济基础上,依托“商家生意卡”等产品,为互联网平台的小微商户提供了集支付、账单、理财、权益、数据于一体的普惠金融服务。
养老金融领域,围绕“四金一银(基本养老金、年金、个人养老金、机构管理养老金、银发经济)”完善布局,提升三大支柱业务竞争力。个人养老金开户数、入金额保持同业领先;建信养老金二支柱资管规模突破6,500亿元,年金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53.96%。数字金融领域,则以“人工智能+”为突破口,加快推进集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同时,大力助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8,524亿元,较年初增长13.44%。
在建设银行副行长雷鸣看来,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数字经济的能力是建设银行始终保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得益于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先发优势,建设银行目前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更加牢固,数字生态体系不断完善。数据显示,建设银行在全面完成核心系统分布式转移之后,系统能力增强,日均批处理时长缩短了约30%,联机交易处理能力提升了约1.6倍,依托“人工智能+”行动,已建设起千亿级参数的建行大模型。
聚焦主责主业
精准滴灌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因建而生,因建而兴”。支持基础设施贷款是建设银行的主责主业。长期以来,建设银行不断增强服务国家建设的能力,依托造价咨询等专业特色优势,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设计规划、前期筹备、建设施工以及建成后运营维护全周期的“股债贷保顾”定制服务,持续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力度。
2025年上半年,建设银行推动“两重”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落地见效,基础设施相关行业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对公贷款增速,较去年同期增速提高0.23个百分点。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重点区域对公贷款合计增速高于全行平均增速,余额系统内占比较年初稳中有升。
在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看来,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设银行具有相对优势,这里面增量和存量都有文章可做。例如,为新增基建项目,提供投行服务、银团服务以及工程咨询服务;针对庞大的存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加大资产证券化服务,在满足存量盘活的同时,增加手续费收入等。
“下半年,随着国家重大项目落地、专项债发行使用,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贷款需求将带来一定刺激作用。”张毅表示,建设银行已经采取了更加有力的考核激励措施,同时优化了相关信贷政策,将基础设施领域贷款的重点项目和客户纳入白名单机制,并建立了持续的服务跟踪机制,基础设施项目的综合服务质效将在下半年进一步显现。
不仅如此,为满足实体经济的债券融资需求,建设银行积极参与债券市场,尤其是在科创债、绿色债券领域,努力发挥大行的引领作用。截至今年6月末,建设银行集团人民币债券投资规模比上年末增加近1万亿元,新增投资投向国债、地方债和企业债的债券新增占比达到92%,国债和地方政府债认购规模均创历史新高,科创债和绿色债券投资认购量成倍增加。
此外,建设银行还发布并推进实施了《建设银行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5年行动方案》,2025年上半年民营企业贷款达6.5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92%;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达1.7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25%。
扩内需促消费
高质效筑牢风控底板
“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重点工作之首。
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大行,积极响应国家促消费、扩内需的政策号召。2025年上半年,其大零售贷款市场领先优势持续巩固。个人类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的余额均保持同业领先。其中,个人贷款增长平稳,境内个人贷款新增2,318亿元,增速2.61%。
究其原因之一,在于建设银行强化了手机银行、“建行生活”线上经营主阵地的作用。近年来,建设银行手机银行立足全量金融服务平台,持续优化服务旅程体验,比如推出“轻松还”等创新产品;“建行生活”则聚焦消费金融生态建设,助力政府消费补贴落地见效,不断丰富权益和场景连接。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两个平台服务的用户达到5.33亿,月活用户达到2.43亿,同比增长14.4%;手机银行财富客户突破4,000万,同比增长14.75%。
同时,建设银行还完善了其数字人民币业务经营体系,并在智慧校园、公积金管理等场景得到了全面推广。截至6月末,建设银行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对公母钱包数量分别比上年末增长9.96%和10.73%,累计消费笔数较上年末增长16.75%,达到5.22亿笔,排名同业第一。
此外,为激活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大支持住房消费力度,建设银行充分发挥住房金融传统优势,持续完善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以金融服务实现惠民安居。2025年上半年房贷的受理量、投放量均比去年同期显著提升,贷款余额保持稳定。
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表示,住房市场出现的结构性新变化,为业务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比如,二手房交易在住房交易总量中的占比持续提高。针对二手房房源类型多、交易分布广的特点,建设银行针对性地细化了准入条件,精简贷款材料,扩展网点前端服务,促进二手房贷款业务发展。
2025年上半年,建设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 6.15 万亿元,规模保持同业首位;贷款新增较去年同期多增436亿元,为总体贷款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手房贷款余额达到1.89万亿元,居同业首位,二手房贷款投放较去年同期提升超20%。
而在各地保障性住房实践中,建设银行还创新提供配售型保障房的个人住房贷款服务。自2024年在郑州发放全国首笔贷款以来,已陆续在大连、青岛、西安、福州、广州等10个城市实现贷款投放。
在纪志宏看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这将进一步激发人们对‘好房子’的需求。我们预计今年全年房贷业务表现将会好于去年。”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同时也是建设银行股改上市20周年。站在新的时代节点,建设银行表示,将继续聚焦主责主业,锚定做优做强: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适配的金融服务,高质量推动“五篇大文章”融合互促和“两重”建设;在资产端、负债端、收入端、服务端,坚持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坚持底线思维,高质效筑牢风控底板,在“防风险”中提升“促发展”能力,提升房地产、普惠、零售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管控水平,前瞻应对市场风险等,以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金融力量和建设银行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