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数据驱动教育创新。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2024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名单的通知》,深圳市福田区榜上有名,这说明福田区是全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全部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县区,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双优发展。
日前,教育部公布深圳市福田区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示范县(区)。图为福田区梅丽小学附属幼儿园师生互动。(福田教育局供图)
近年来,福田区委区政府将教育作为“首善工程”,以“优质均衡”为核心目标,优先保障土地、资金与政策资源,形成“最优资源投教育”的决策共识,通过系统性深化改革与教育创新实践,成功打造了全国首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的“双优”示范区,努力发展为全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标杆。
“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学有优教、幼有善育。”福田区教育局局长王巍介绍,作为深圳市中心城区和教育强区,探索形成了“区领导挂帅+28部门联动”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机制,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教育评价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升级、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等方面着手,全力推动教育发展“高质量”,教育治理“高效能”,教育服务“高品质”,催生 “双优”教育生态,满足市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要。
“双优”教育生态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福田区全力推进优质学位扩容提质行动,在3年内新增了基础教育学位3.3万个,有效缓解了高密度城区学位压力,快速实现学位扩容。自2020年以来,实现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逾5.2万个。2024年31所学校参与大学区招生,公办学校大学区招生覆盖率超35%。同时,通过集团化办学(如红岭教育集团)、学区化治理(成立17个学区)和百园扶百园行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实现“家门口的好学校”全覆盖。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截止目前,福田区通过新建31所幼儿园、转型56所民办园为公办园,新增学位7740个,仅2022年-2024年,就累计完成新建幼儿园12所,新增学位3150个,进一步解决“入园难”问题。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补助标准提升至6000元/生/年,并率先实现教师工资不低于全市职工最低工资的3倍,保障师资稳定。通过幼教集团(如5个幼教集团)和学区中心园引领,形成“广覆盖、保基本、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全区85%以上在园儿童享受普惠教育。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福田区在高密度城区中创新教育资源配置新模式,除了在教育用地、教育政策、财政资金等方面优先保障外,还通过校园空间设计与技术赋能双重突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重构学习场景,实现教育质量与效率的高质量跃升。
例如,在福田区提出的“新校园行动计划”中,福田中学、红岭实验小学等学校通过“无界校园”“高密度之王”设计,将校园空间转化为课程资源。福田中学的空中操场、科创中心与自然教育“峡谷博物馆”,红岭实验小学的架空庭园与绿廊花径,均体现了“空间即课程”的理念,推动学生跨学科学习与创新实践。
福田区还率先优化运用数字资源推动教育质量升级,构建教育人工智能工具箱与数字化课程资源,“AI赋能”应用于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智能作业管理模式、学生成长画像、学生过程性评价等探索常态化开展。全区100%学校将建成教育AI应用场景,实现课程、学科、教师100%覆盖。通过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X-LAB等科创项目,构建了“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
福田区深化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17所高校的合作,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在全国率先开展项目式学习比赛,超过1.5万名学生、900多位教师完成700多个自主设计项目。40多所中小学与华为、腾讯等35家企业、机构牵手共建自主创新型实验室。
福田区园岭小学学生在教育科技活动中展示自主研发的科技作品。(福田教育局供图)。
深化课改引领创新
福田区以“五育融合”为核心,推动国家课程方案校本化落地,形成特色鲜明的新课程育人体系,探索数智赋能大规模智适应个性化学习课程体系,引领教育持续创新,让学生在个性化课程中激发创新潜能,提升综合素养。
福田区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行动中,实现了课程教学改革学校、学科、教师“三个100%”全覆盖,发布全学科21份新课程教学指引,规划学校新课程实施方案,组建700+课程教学改革先锋团队,构建小初高一体化思政体系和生命价值观融入全学科课程体系,打造20所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开发1200多份跨学科课程和主题课程资源,打磨200多节精品课,25节被评审为省级精品课。课后服务100%学校全覆盖并100%落实“5+2”。
例如,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福田区课程改革的亮点。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开发“认识校园”跨学科课程,融合道德与法治、语文、美术等学科,通过真实任务驱动学生探究;明德实验学校联合腾讯、大疆等企业共建18个创新实验室,开设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前沿课程,学生获国家专利26项,市“明日科创之星”活动居深圳市首位。
课改实践中,福田区还探索体育与生命教育融合创新,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政策,建立了22个体育特色项目联盟,创新建立校园联赛常态制,全年举办36类千余场赛事,覆盖全区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通过“1+N+N”系列课程与动画短片《时空回眸》,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统计显示,福田区超过300名一线教师主持或参与科创教育课程项目,开发近千个学时的科创教育课程,超过两万名中小学生参加科创教育课程的学习,中小学STEM课程、科技类社团、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发展项目全覆盖。
仅2024年,福田区获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3项,占深圳市总数的四分之一。
福田区打造了全国首个专门以教育科技类企业聚集超100亿规模的“教育科技产业园”,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福田教育局供图)
数据驱动科学评价
福田区以教育质量监测为抓手,构建“测以致用”的评价体系,将数据转化为教学改进的实际行动,形成“监测—诊断—改进”闭环,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
实践中,福田区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的痼疾,在“客观科学测评,事前服务引领”中探索“督研协同”测评新机制。
“‘事中事后教育督导’变为‘事前服务’。”福田区教育局主任督学高建军介绍, “督研协同”教育质量监测新机制,创新点在教育教学开展前,行政、督导、教研协同发力,以生为本开展教育质量监测,提供校、家、社等各种数据支撑教研创新,科学制定施教方略,引领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目前,福田区教育质量监测实现了全覆盖,从学前到高中监测到校,以监测数据服务“五育并举”,充分挖掘管理、课程、队伍等监测数据服务学校全方位发展。
例如,针对学生体态问题,推动体育课时与场地保障政策;针对阅读量不足,创新“图书馆课程”与家长义工参与机制。
福田区成立了区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开展“数据玩家”教师培训计划,通过案例征集与微分享活动,形成“用数据说话”的教研文化。
福田区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数据应用已经常态化,基于“课堂教学过程监测”推动课堂教学改进,开展“学生学习力”监测深化因材施教,提升了教育教育质量,例如,福民小学、东海实验小学等学校基于监测数据改进艺术教育,成效显著。
福田区探索“双师科学课程”。(福田教育局供图)
优质师资高效育人
福田区坚持“人才强教”策略,通过引培结合与多元治理,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配优配齐“第一资源”,实现高效育人。
以学前教育为例,仅2023年福田区面向全国招聘了63名园长、副园长、教研员,赴外引进12名硕士学历应届毕业生,并执行从教津贴与住房保障政策。还成立“名园长工作室”与“专家智库”,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2月以来,福田区教育局启动了“大先生”培养计划,全面培养职初新蕾、教坛新秀、示范型骨干、领军教师、培训者团队以及教育家型校长、副校长、后备干部等,为教育高效能治理体系储备人才。
福田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徐燕介绍,福田区以“大先生”培养为抓手,引导教师成为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好老师、大先生,旨在营造区域共生式“大先生”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激发教改活力,构建具有福田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验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师资队伍配置,福田区以“大先生”培养为抓手,推进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区域教师发展的新质学习共同体,为全国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福田样本”。
家校联动协同共治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福田区教育局副局长赵盟表示,在探索家校社联动育人过程中,福田区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心,并探索出家校社“1+1+1+N”模式,即一所有组织制度的连锁制学校、一支有战斗力的专业队伍、一套有科学体系的课程和若干基于孩子发展需求的主题。目前已形成资源联动、区域协作的教育机制,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
例如,明德实验学校与腾讯等头部企业合作,实现了“把世界当教材”的教育愿景;区妇联、区教育局、莲花街道合力打造了深圳市首批校家社协同育人示范街道,并挂牌了首个街道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
统计显示,福田区春晖家长学校讲师团成员全部来自区属学校校长和一线骨干老师。讲师团成员从最初的16名壮大到120名,为区属公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家长义务送课2.65万节,累计65万家长走进春晖课堂,起始年级家长听课率95%以上。讲师团中有20余人取得了《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证书》,70余人取得《婚姻家庭咨询师培训证书》,20余人获得《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师》资格,90%以上讲师获得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颁发的心理健康教育A、B、C各等级证书。
福田区以“首善教育”为目标,构建了高质量教育体系,生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双优”教育生态,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其经验核心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问题为导向的机制创新、以数据为支撑的科学治理、以开放为路径的资源整合、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改革。
福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经验,为超大型城市中心城区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诸多示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