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围首开区要上半年启用!”这是在深圳市宝安区2月7日在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会上,对外界的承诺,充分展示了宝安区干字当头、向新求质的担当决心。
7日,深圳市宝安区新年首个重大开工项目——九围国际总部开工启动。(宝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据了解,深圳市宝安区九围总部(以下简称“九围总部”)正在从“深圳新超总”到“湾区核心引擎”跃升。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关键节点,九围总部以“山水久违,宾至如归,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整合全球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强化产业协同,是深圳“新超总”战略的核心载体,也是大湾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深圳市宝安区九围国际总部综合服务中心(宝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大湾区地理与经济的“双中心”
九围总部通过经济圈、交通圈、生活圈加速大湾区一体化进程。
九围总部位于深圳宝安区航城街道,背靠凤凰山,面朝铁岗水库,距离深圳国际机场仅5公里,紧邻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处于深中通道与湾区新轴线的“T”字形交汇处,是大湾区唯一同时拥有“空港+海港+高铁+城际”的复合交通枢纽区域。这一区位优势使其成为连接珠江东岸与西岸的“桥头堡”,以及深圳向湾发展的前沿阵地。
深中通道开通后,九围与中山、珠海等珠江西岸城市的通勤时间大幅缩短,配合深大城际、深茂铁路等轨道交通,形成“1小时湾区通勤圈”。
九围总部还在规划建设中还强调规则衔接机制创新,推动优化国际化法治营商环境建设。
同时,九围总部还强化跨境要素流动,提升服务效能,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
九围总部是大湾区经济圈、交通圈、生活圈一体化发展的几何中心。(宝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国际化的产业集群“核心平台”
根据深圳市规划,九围总部定位为“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地、国际组织(机构)落户地、国际商事活动举办地”,并纳入全市40个总部经济集聚区之一。其功能体系以“一节点、两总部、三中心、三支撑”为核心,包括国际经贸交流节点、亚太运营总部、全球研发总部等,旨在通过吸引国际企业功能性总部,推动大湾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高端化升级。
据了解,九围总部通过“总部经济+战新产业+临空经济”的多元产业布局,推动大湾区产业升级。
总部经济驱动:以“总部院子”为核心,吸引跨国企业区域性总部入驻,形成总部集聚效应。例如,规划中的国际登陆港(服务港、枢纽港、人才港)为全球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协同。
战新产业布局: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数字与时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深港科技合作资源,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例如,规划建设科技创新载体,推动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链延伸。
临空经济拓展:依托机场区位优势,发展航空物流、跨境电商等临空产业,构建“七位一体”综合交通枢纽的产业配套体系。
九围总部是大湾区生产、生活、生态整合赋能 “绿色发展”的典范。(宝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文明与产城融合的“示范标杆”
九围总部以“山水城共生”为设计导向,保留并激活凤凰山、铁岗水库等生态资源,重构“山-海-城”空间连接,形成“西港东岭”的生态化总部聚落。通过“球道+果岭”布局、梯级水系循环等策略,将自然景观与产业功能深度融合,打造“韧性宜居的蓝绿底盘”。这种生态与产业的双重赋能,使其成为大湾区“绿色发展”的典范。
弹性空间规划:采用“和而不同”的模块化建筑布局,结合“顺于山、聚于塘、滨于河”三类总部聚落,满足企业多元化需求。例如,滨河总部岛借鉴客家排屋基因,打造低密度生态办公空间。
智慧城市赋能:推广智能交通系统(如轻车互联、TOD站点)、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科技+生态”双驱动。例如,九围站通过地下空间无缝衔接轨道交通与办公区,提升通勤效率。
低碳生态实践:构建梯级水循环系统、冷岛微气候等生态技术,减少碳排放。例如,通过植被布局优化通风环境,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九围总部是大湾区生产、生活、生态整合赋能 “绿色发展”的典范。(宝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国际街区的综合服务“宝安样板”
九围总部形成以“商务交往、产业创新、教育科研、商业文旅”四大功能为导向,打造产城人融合的国际化社区:
教育医疗配套:推动国际学校建设,引入高端医疗机构,满足外籍人才需求。
文化融合场景:修缮黄麻布古村、客家碉楼,打造历史文化长廊,结合簕杜鹃谷公园等生态资源,形成“文旅+商务”特色体验。
同时,作为深圳“先行先试”的实践区,宝安区在九围总部规划建设中就政策层面实现多项突破。
例如,通过三村土地利益统筹,释放2.5平方公里连片建设用地,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空间保障。
九围总部的崛起,不仅是深圳从“经济特区”向“全球标杆城市”转型的关键一步,更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支撑。通过“国际化定位、生态化设计、协同化发展”三位一体的战略路径,九围正以“领湾之城”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样本。
九围总部将真正成为“链接全球、驱动湾区”的创新极核,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