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锚定“传美”教育,中传附小创新媒介素养教育

田园  2024-12-27 17:15:04

清晨,中国传媒大学学生们带着一群朝气蓬勃的孩子,在临安博物馆内穿梭往来。孩子们仰着小脸,紧紧跟随着姐姐们的脚步,凑近凝视着一件件展品。他们手中的笔灵动运动着,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秘色瓷上精美的纹饰,小心翼翼落下笔触,秘色瓷褐云纹熏炉、越窑青瓷龙文罂、秘色瓷瓜棱形执壶.....临安文化在纸上渲染泼墨开来。这温馨且明媚的场景,不仅是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课堂的鲜活映照,更是其别具一格 “四传” 教育体系之下的一个生动缩影。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赓续传媒基因,锚定“传美”教育,以“美好,从此起步”为成长愿景,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传播美”为成长准则,创设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特色课程,举办相关特色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探索中传附小“传媒、传美、传薪、传承”特色教育的内涵,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师生前往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展开交流实践活动。在中传附小徐俊校长、陈华锋副校长、徐文波老师、毛谨之老师、王盛老师的全力支持下,中传新闻学院学生围绕中传附小的媒介素养课程、课外活动进行了采访、拍摄。

 

非遗入画笺,讲临安故事

 

创新性非遗课程是中传临安附小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践之一。非遗美术课程旨在贯彻“传美”与“传承”的教学理念,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遗艺术,培养学生们的感知与创造能力。

 

10月31日的非遗美术课上,小学生们从临安代表植物银杏叶和特产美食豆腐干中了解家乡特色,学习、实践漂漆等工艺,用童真的思维和笔触记录下自己眼中的非遗。课后陈雨欣与刘书睿同学对中传新闻学院的大姐姐说,学校经常会有这种传承课堂,每次尝试做非遗作品都会非常期待,“我们要保护好非遗文化,让它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小学生们不仅在学习各类非遗技能的过程中感知到自然与传统的美,更对保护、传承临安特色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课程教师朱映莲介绍到:“我们依据临安文化特色来设计教学活动,比如说银杏作为临安融媒体中心的台标,让学生在制作非遗书签、强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学生们对于家乡的热爱与自豪感。”

 

中传附小校长徐俊介绍,传承家乡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孩子的家乡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细胞,有家才有国,我们老师们带着孩子挖掘临安乡土的一些传统文化,就是要把我们家乡的故事讲好”。中传附小的“传承”教育课程,通过让学生探索临安代表文化产物,引导教育这些家乡元素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先辈们的智慧结晶,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家乡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先辈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爱,从而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与敬仰之情,有助于生动体现了思政教育中的家国情怀。

 

中传临安附小学生展示自己的非遗美术课程作品

 

吴越探遗韵,眷家乡文化

 

中传附小紧扣“传媒传美・五育四美”这一教育理念核心,积极探索小学生媒介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的多元融合路径,寻访临安的“吴越文化”同样是“传承”、“传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月1日,中传附小学生前往临安博物馆中的吴越文化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吴越文化,体会临安风采。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小学生们走进展厅,详细了解吴越王钱镠的生平故事,仔细观察了秘色瓷等重要文物。沿着参观路线缓缓前行,讲解员娓娓地讲述着钱鏐王的生平事迹。当听到钱镠修筑海塘、疏浚西湖等造福百姓的事迹时,孩子们不禁小声地交流起来,彼此眼中闪烁着钦佩的光芒。胡隽昊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说“钱镠王的童年和纳土归宋的故事很打动我,真的很激动,让我更加了解临安的文化与历史。”

 

在“书画临安” 活动环节中,孩子们围聚挤在玻璃展柜前,手中紧紧握着笔,记录和绘画下自己最为喜欢的几件文物与所想所感。同学们向中传新闻学院的大姐姐热情介绍着他们临摹的每一件器物,呈现出小学生们眼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临安。

 

画完最后一笔,陈梓轩同学抬起头来,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说道:“很高兴能来到临安博物馆学习,钱镠王的故事让我感到热血沸腾,激励我们要更加勇敢坚强。”孙妤文同学则更希望通过志愿讲解以及网络传播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临安的历史文化,用自己的一点力量为家乡做出贡献。通过此次前往临安博物馆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家乡文化做出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在媒介素养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们生发了积极主动传播家乡文化的意识,提升了宣传传播的媒体素养,进一步理解了自己作为家乡文化传承者与传播者的责任与使命。

 

图表 2 中传临安附小学生在临安博物馆中参观绘画

 

传薪润童心,传媒育幼苗

 

徐俊坦言,“‘传薪’是薪火相传的意思,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孩子不仅要赓续中华文脉,红色血脉的传承也很重要,我们要做好革命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除了每周一次的国旗下演讲,中传附小还充分利用临安的红色教育基地进行思政教育。新闻学院学生探访中传附小期间,记录了学校在民族日报社旧址开展的实践活动。《民族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领导创办的抗日报刊。小学生们齐读展厅展板,观看介绍视频,通过印刷机等文物学习当年《民族日报》创刊与发行的基本情况,认识了《民族日报》社长王闻识等一批爱国报人,了解了他们在艰苦、危险的环境中坚持办报的事迹。在副校长陈华锋的引导下,小同学们会思考“若有机会采访当年《民族日报》的记者和编辑,我会问什么问题”,在时空交错间生发对新闻社会责任的理解。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十年前《民族日报》点燃了浙西抗战的火种,这份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也时刻激励着新时代的小学生们。在讨论环节,中传临安附小的学生们提到自己关注到东风导弹发射、神舟飞船升空等新闻,“传薪”、“传媒”的种子已植根在小朋友们心中,他们拿过前人手中的接力棒,待他们长大,成为新时代的见证者、书写者。

 

中传学生和中传临安附小学生在民族日报社旧址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中传附小始终秉持“传媒传美・五育四美”的教育理念,深度挖掘传媒这一关键载体的多元价值,发挥学校的“传媒特色”。学校通过成立小记者社团开展新闻采写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们的传媒素养与能力。

 

记者团负责老师王盛讲述了小学生们在传媒特色实践中的精彩表现以及接下来的项目开展计划,他提到临安区举办的记者节活动就有两名中传附小的学生参与到新闻采写的过程中,通过接触职业记者,小学生们对媒体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采访实操的过程中,尽管内心充满恐惧与不安,但小学生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并最终成功完成了一次完整且高质量的报道。这一过程让他们在实践中真切地提升了自身的传播素养,更深刻地体会到传媒工作的魅力与责任。接下来,中传附小记者团希望站在建国百年的时间节点上在校内展开采访,让小学生们思考、憧憬25年后的自己和祖国,将“传媒”与“传薪”紧密结合起来,将思政融入到传媒教育与实践中。引导小学生们深入思考、尽情憧憬25年后的自己与伟大祖国的壮丽景象。特色思政教育与传媒活动的结合,将进一步促进学生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在提升媒介素养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兼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少年。

 

四传启新程,校园促成长

 

中传新闻学院学生与徐俊校长就小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丰硕成果展开深入且富有建设性的交流探讨。徐俊描绘出未来媒介素养培育的蓝图:“我们将会发展新闻传播相关的特色课程,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校方目前还在策划推进‘成长博物馆’的课题,希望留下孩子们在小学六年中每个学期的点点滴滴,让学生们在长大后仍然能够回忆起最美好的小学时光”。“我们的教育最终要让孩子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为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中传临安附小媒介素养特色教育的初衷和目标。

 

中传附小的小学生们以独特语言和纯真视角,表达了对祖国深沉热爱的真挚情感、对新闻传播知识深度理解、对家乡临安丰富文化内涵的深刻认知以及在学校课堂中所收获的点滴成长感悟。中传新闻学院的学生则以敏锐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出小学生们在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成长。与此同时,新闻学院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对小学在媒介素养教育前沿阵地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与创新实践有了更为全面、深入且系统的认知与感悟。

 

徐俊表示,中传附小与中传新闻学院的合作将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提升附小师生的新闻素养。希望未来学生们可以把自己感受的、创造的美好传播和呈现给更多人,赋予他们在面对未来挑战时勇往直前的无限勇气与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助力他们在“传媒传美・五育四美”的教育征程上昂首阔步、砥砺前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