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接棒传承后,“二代们”做得更好了吗?

马萌  2024-12-20 16:16:20

“家家闺阁架绣棚,妇姑人人习巧针。”出生在苏州镇湖的姚兰,从小的生活就被苏绣围绕,母亲姚建萍更是国家级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有着“苏绣皇后”和“国绣手”称号。

 

但成为“绣二代”后,除了在绣棚上一针一线创作时拥有一份闲适,更多时候,姚兰的生活忙碌不已。运营品牌馆、开发新产品、沟通苏绣与与国际知名品牌的跨界合作……如何把母亲坚守了一辈子的苏绣技艺传承好,是她不得不面对的压力与责任。

 

姚兰的经历也是其他“二代”接班人的缩影。“二代接班潮”正在涌现。但相比于“家大业大”的“企二代”“厂二代”,一些“二代”们面对上一辈打下的事业,陷入了犹豫。

 

这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眼界开阔,有机会从事光鲜亮丽的工作。但上一辈的事业,却需要每天面对一针一线,烟熏火烤,甚至不被理解。

 

更重要的是,这些“二代”们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想法,能否把上一辈打下的事业,做得更好?

 

让非遗技艺深层次链接生活

 

当姚兰决定要踏入苏绣行业时,第一个反对她的人竟是母亲姚建萍。“妈妈觉得这一行太辛苦,想让我去当大学老师,生活可能会更安稳。”

 

姚兰理解母亲的心情。母亲一生都专注于苏绣工艺,不仅要亲自创作,还要带徒弟,面对客户,一人身兼数职。“她一心追求技艺上的极致,很少去想怎样进行商业转化。这也是所有非遗技艺传承人所面临的共同痛点。”

 

但拥有美术专业知识,又在国外学习过艺术管理的姚兰,渴望通过更具现代气息的创新设计,为传统苏绣注入时代活力。“让苏绣既有它艺术收藏的价值,又有产业化的可能性。”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母女俩一直处于一种微妙的“博弈”状态。但面对女儿的决心和努力,姚建萍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

 

姚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苏绣融入生活。她深知,苏绣需要薪火相传,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受众,再优秀的艺术作品也难以延续。

 

作为90后,姚兰对年轻人的消费市场非常熟悉。她新创了“姚绣”,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团队,开发了手表、手机壳、笔记本等年轻化、生活化产品,让精致典雅的苏绣走进生活,更具实用功能。

姚兰与“姚绣”品牌的部分产品

 

同时,姚兰还对姚建萍绣艺术品牌馆进行了全面升级。过去这里仅仅是一个苏绣作品陈列的展示馆,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一个集苏绣体验馆、咖啡区、文创区和苏绣作品展陈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通过不同的定位,提供不同的产品、活动及服务,整个‘姚绣’品牌就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姚兰的努力,逐渐获得了母亲的认可。当姚建萍在机场看到有人拎着印有“姚绣”的礼品袋时,会兴奋地和姚兰分享。

“姚绣”产品

 

更多年轻人通过“姚绣”品牌,加入了苏绣行业。1998年出生的番茄就是其中之一。四年前,姚兰正在招聘服装设计助理,当时番茄从四川来到苏州,专程为了参加这场面试。像番茄这样高学历的年轻设计师,姚兰的团队拥有10余位。

 

过去母亲担忧她们这一代人老去,下一代接棒的人还不知道在哪里。但如今年轻人的加入,不仅让传统工艺后继有人,更为苏绣带来了更多活力和创新。这让姚兰更加坚定,新一代有更好的机遇和机会去把苏绣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我们希望将苏绣提炼成一种精致的生活美学,打造充满活力和时尚感的非遗品牌。”

 

“大王的儿子”,撑起灯盏糕店

 

“你快点快点,不是这样搞的!”“你到底会不会,怎么这么笨啊!”陈郑墨学起父亲的训斥声,惟妙惟肖。

 

从辞职回家接手灯盏糕店铺开始,大半年时间里,陈郑墨早已听习惯了这些训斥。

 

灯盏糕,是浙江温州传统特色名点,也是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97年,陈郑墨的父亲继承家传手艺后,开了这家“大王灯盏糕”,一直经营至今。“顾客中有不少是从小吃我们家灯盏糕长大的,更有不少老顾客带着自己的小孩来品尝童年的味道。”

灯盏糕

 

作为独生子,陈郑墨一直知道家族手艺不可能没有人继承,但经营店铺的辛苦,自己能承受得了吗?从小他就看着爸妈泡米打浆、萝卜削皮、调配馅料……每天早上6、7点开始忙碌,直至晚上7、8点才闭店。经常一天忙碌完,手上、背上都贴着膏药。

 

反观自己在国企的工作,稳定且轻松。唯一不足,便是每月到账的三千元工资,满足不了他的各项支出,每个月都需要父母的资金支持。“这么大人了,也挺不好意思的。”

 

看着爸妈年岁渐高,陈郑墨决定不再犹豫了。今年1月,他辞去工作,正式当起了灯盏糕制作的学徒。

 

灯盏糕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从选材到制作,每一环都需要严格把控。稍有不慎,成品的卖相与味道都会大打折扣。“从前我以为自己会很快上手,毕竟从小耳濡目染,没想到刚接手那会儿就‘翻车’了好多次。”

 

“翻车”的灯盏糕,只能陈郑墨自己吃掉,“一天不用吃饭,光吃灯盏糕都饱了。”

 

虽然还没完全继承父亲的手艺,但25岁的陈郑墨却对擦亮“大王灯盏糕”招牌却有着各种新想法。

 

他在社交平台上记录和分享与灯盏糕的点点滴滴,比如灯盏糕的整个制作过程、顾客排队购买的场景……3月份,一则视频获得较高流量后,让传统的灯盏糕在年轻人的社交圈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吸引探店博主和美食爱好者前来打卡。

“大王灯盏糕”店前排队的人群

 

刚开始,父亲不理解这种做法,劝告儿子别搞不好把店铺招牌“砸了”。

 

但通过社交平台的影响,一些上海等周边城市的酒店、餐饮店逐渐成为稳定客源。“一家上海的餐厅会每周固定预定50个。”父子俩为了线上的订单设计了真空包装,摸索发货方式,逐渐地,父亲感受到了儿子是在认真对待这份生意的。

 

陈郑墨知道,在传承灯盏糕这项非遗手艺的路上仍然任重而道远。但对于店铺的发展,他在心里有着自己的规划。“就像北京的烤鸭和驴打滚一样,希望有一天灯盏糕这张温州的美食名片能被全国人民所熟知。”

 

一份自由职业,反而更能找到自我

 

与姚兰和陈郑墨的主动接班不一样,1994年出生的王蓓蓓,在继承事业上却是“被动”的。

 

王蓓蓓的父亲曾是医生,母亲则在本世纪初留学韩国期间,接触到安利。彼时,优质的日用家居产品和直销事业机会深深吸引了她,母亲回国后,便力劝父亲“试一试”,最终父母两人都辞去工作,做起了专职直销员。

 

对于想让女儿接班的打算,王蓓蓓父母从来没有掩饰过。但王蓓蓓始终觉得“ I人是做不了销售的”。

 

大学毕业后,她曾短暂在北京从事猎头工作,给各大公司法务岗位推荐高学历的法学人才。这份工作,不仅让她接触到各种高学历人士,也让她看到了职场的残酷一面。“ 所谓的职场‘天花板’不仅是岗位职能和收入的浮动范围固定,还会把人慢慢工具化了,一个人过了35岁,就会面临各种贬值压力。”

 

“那时我就在想,相比其他把人工具化的工作,直销的工作更贴近人,在做好自已的同时还能成就他人,始终会有正反馈。而且直销工作没有天花板。”王蓓蓓说,“公司有着稳定的晋升和培训体系,随着不断的积累,你的顾客会越来越多,职级越来越高,收入也会持续增长。”

 

就这样,王蓓蓓辞掉了自己猎头的工作,加入了安利直销员的行列。但与父母依靠医学专业功底的执业方式不同的是,兴趣爱好在她的执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王蓓蓓喜欢研究星盘,凭借着这种年轻人中的“显学”,她交到了不少朋友,一边玩、一边做业务。喜爱化妆的她,还是一个美容社群的主理人,需要经常组织大家一起交流化妆技术,虽然忙,但很自由,是“心灵的那种自由,不受太多的约束”。

 

在安利营销人员群体里,这样的安利“二代”并不少见。任晓楠便是其中一员。她和王蓓蓓年龄相仿,父母也是从医院离职双双加入安利。

 

“也许是从小就习惯于父母那种自由的工作状态,我一直认为,传统职场本来就不应该是年轻人工作的唯一选择。”任晓楠说。

 

因为父母的医生身份,任晓楠从小对营养健康知识感兴趣,加入安利后,任晓楠组建和经营了年轻人感兴趣的各种社群,她还考取了营养师资格证,在公众主动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的今天,用营养健康知识为大家服务。“在社群里,大家自由分享各自的兴趣、爱好和心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焦点,时间长了,所有人都有收获、又能见证各自的成长。”。

 

“我现在的状态是,忙并自由着。”除了组织社群活动,她还在不断学习包括健康知识、领导力培训、社群运营等各种课程。偶尔累了,她也会选择“睡一个大头觉”,或者错峰旅游,让自己“回血”。

安利创业者在兴趣社群中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对于自己的工作,任晓楠的价值感满满。而这份价值感,并不只来自于与同龄人收入的对比。她说,无论别人是否理解,自己现在做的事儿,都是在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养成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帮助别人成为更好的自已”。

 

对于任晓楠和王蓓蓓来讲,相比那些经常加班、疲于人事的朝九晚五职场人士,一份自由职业,反而能让自己在“旷野”中,物质心变淡,满足感增强,寻找到自我的价值。

安利体验馆的咖啡厅,创业者们经常在这里与伙伴交流

 

无论是“艺二代”“创二代”还是“安二代”,也许他们过去并没料想到,会在父辈们的事业中找到自已的位置,为“家族事业”带来一份年轻的视角。接班后,这些“二代”们既守正也创新,把“招牌”逐渐变为“品牌”,将工作与兴趣合为一体,把上一辈的事业,从好做到更好。

 

(文中任晓楠、王蓓蓓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