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40年,见证中国成为“全球第一”

余源  2024-11-25 12:07:10

1984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注定是一个重要的年份。

 

这一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来到深圳,在目睹了深圳的发展变化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距离深圳150公里外,同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一座现代化的啤酒工厂被提上建设日程。在引入国外先进技术时,广州政府将目光投向了比利时的一家酿酒商,这家企业就是日后的世界500强企业百威集团。

 

从1984年算起,百威集团进入中国已经整整40个年头。这40年里,百威集团参与、见证,更受益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这期间,中国啤酒工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连续20年问鼎世界第一啤酒市场的宝座。“全球每消费4瓶啤酒,就有1瓶是在中国销售的。”百威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邓明潇表示。

 

40年弹指一挥,回望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史,一定会被思想解放与创业精神的浪潮所感动。历史浩然远去,历史就在眼前。

 

 

40年的缘分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啤酒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算晚。

 

早在1900年,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商人在哈尔滨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啤酒厂——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也就是日后的哈尔滨啤酒厂。但直到改革开放前,啤酒供应仍然非常紧张,生产被严格管制,销售靠凭票供应,所谓喝到也就是尝尝而已。

 

1978年,全国啤酒产量仅为39万吨,1984年虽然增长到224万吨,但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1984年,我国制定了《1981—2000年全国食品工业发展纲要》,要求到2000年啤酒产量要比1980年增长15倍以上。于是,“啤酒专项工程”上马了,各地纷纷掀起兴建啤酒厂的热潮,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城一啤”胜景便是自此开始。

 

20世纪80年代初的广州,啤酒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刚需”饮品。但当时广州的大型啤酒厂仅广州啤酒厂一家,年产几万吨,远远供不应求。于是广东省和广州市产生了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想法,而引进对象就包括日后总部位于比利时的百威集团,建成后的珠江啤酒厂也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单体啤酒厂。

 

那是中国啤酒工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1992年,国内啤酒年产量由68万吨增长到1005万吨,年增长率达25%。1993年,我国实现啤酒产量1192万吨,这一数据也让中国首次超越德国,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啤酒生产大国。

 

1995年,百威集团投资1.7亿美元建立百威(武汉)国际啤酒有限公司,这也是中国第一家外资啤酒酿酒厂,年产量25万吨,主要生产百威啤酒和百威冰啤。这个在当时并不为人熟知的品牌,甫一亮相便给武汉啤酒市场带来冲击,迅速占领了武汉高档啤酒市场的半壁江山。

 

百威中国的成功并非偶然。华中理工大学于199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到,百威中国对质量的要求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为了达到生产工艺要求,公司明确提出了‘抓质量不计成本’的原则,其产品内部质量标准都大大超过了国家优质品的标准。为了执行这些苛刻的标准,百威公司一次就扔掉了内压不达标的五百多万个啤酒瓶,一次倒掉因二氧化碳纯度不够的啤酒上万升。而这些缺陷按我国国内标准衡量,丝毫不影响产品的优质品率。”

 

2001年,百威已成为中国销售额最高的外资啤酒品牌,占据中国高档啤酒市场50%以上的份额。几乎同一时间,中国啤酒行业年销量达2384万吨(2002年),正式成为世界第一大啤酒生产和消费国。可以说,因酒之缘,百威和中国在长期的深度交融、共同成长中成为“老朋友”。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在百威集团于1984年涉足中国市场以来,紧随其脚步的外资啤酒企业不在少数,毕竟中国这块蛋糕实在太过诱人。有国际厂商曾算过一笔账:当美国人均啤酒消费量是92升时,中国人均只有12.3升,如果人均增加0.5升,那就是6亿升的增量市场(当时中国人口为12亿)。

 

1993年,超过60家跨国公司携带资金、技术和品牌来中国开拓市场。然而到了90年代中后期,绝大多数外资啤酒企业因“水土不服”,未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甚至彻底退出中国市场。但百威集团留了下来,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始终和中国发展同频共振。

 

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元月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推动啤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中国经济贡献、社会发展进步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坐落于福建莆田涵江区滨海新城的百威雪津啤酒厂,如今正在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的新引擎,然而在2015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滩涂养殖区。

 

2015年底,百威雪津啤酒厂在这里开建,项目占地1200亩,累计总投资超40亿元人民币。2017年竣工投产后,这一当时亚洲单体产能最大的啤酒工厂便跃升为福建省百强企业,其所在的莆田市涵江区也获评“中国工业百强区”。

 

在“链”式效应推动下,原料供应商、生产设备制造商、销售渠道商等上下游企业自发形成集聚。距离百威雪津啤酒工厂不远处,是同样迁建而来的华兴玻璃厂。在1号炉、4号炉和2号炉相继点火后,该工厂年产能达到45万吨,其中80%的玻璃瓶就近供给百威雪津啤酒厂。

 

据涵江区工信局总工程师林纬凡介绍,在滨海产业新城的食品产业园,百威雪津这一龙头企业带动了长城华兴、中粮制罐、麦芽等重点项目落地,形成了纸箱、易拉罐、玻璃瓶、麦芽、集中供热等上下游全产业链。

 

莆田食品产业链生态也因此不断完善,逐步形成啤酒全产业链发展高地,年产值迈向300亿元大关,片区产业不断提档升级。

 

2022年10月,伴随中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政策对啤酒制造业的调整,百威集团于当年年底再次新增1亿元投资,在资阳酒厂新增百威铝瓶、德国范佳乐、比利时福佳三款超高端啤酒产品的技改项目,第一批产品已于2024年3月呈现给西部的啤酒爱好者们。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百威集团在华投资近3000亿元。

 

“中国是百威集团重要的战略市场,到目前为止,我们在中国一共营运了30家酿酒厂,有超过2.3万名员工,经营超过50个啤酒品牌,其中既有百威、科罗娜、福佳、蓝妹等国际品牌,还有哈尔滨、雪津等本土品牌。”邓明潇表示。

 

百威中国青柠助农项目让当地果农获得多重收益。

 

可持续助农的“青柠模式”

 

同频共振,不仅体现在产业发展,还包括社会责任层面的“入局”。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2019年,一场围绕青柠的“百威试验”在四川安岳展开。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四川省安岳县是中国的“柠檬之乡”,但长期以来,当地农户以种植黄柠檬为主,经济价值更高的青柠,因种植难度大、产量低且不易储存运输而鲜少种植,这也为柠檬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局限性。

 

而啤酒产业向来都是“三产联动、五业同兴”。作为百威集团超高端品牌,科罗娜啤酒有一个特别的“青柠仪式”——饮酒时在瓶中放入一瓣青柠。于是,百威中国将自身业务与助农有机结合,开创了从种植、采购、市场推广及营销到回馈社区的可持续的闭环助农模式——“青柠模式”。

 

在种植端,百威中国投入资金、技术和设备,帮助农户改善农田,修筑排水渠,全面使用有机肥,提升土壤的质量,还进一步强化协同创新,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建设了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创新体系,辅以技术团队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在销售环节,百威中国借助自身平台,发动经销商、供应商等合作伙伴一起采购当地优质的青柠帮助农户快速打通销路,带有“科罗娜特选青柠标识”的产品陆续出现在商超渠道,甚至吸引到原本不喝啤酒的尝鲜受众。

 

2020年由安岳种植的科罗娜青柠首度亮相世界柠檬大会,开启了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化之路。截至2024年底,百威中国已完成578亩地的帮扶工作,累计帮助农户500多户,亩均收入相比2019年翻了4倍。

 

2024年,百威中国“青柠模式”因其独创性、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被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认定为中国乡村振兴范本。

 

中国啤酒消费风向标

 

2013年,我国啤酒产量在触及5062万吨的历史最高点后开始连续下滑,到2023年已降至3590万吨,缩水近30%。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中国人口结构、社会经济与消费文化发展的共同结果。当改革开放持续二十多年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啤酒的需求也逐渐从“喝得多”向“喝得好”转变,体现在产品上就是从工业淡啤向精酿、原浆、鲜啤升级。

 

在元月看来,今天的消费者愿意接受更高溢价,甚至还会热衷于产品品质背后的包装创新和营销内容的附加值,为品牌后面的价值观买单。

 

一场啤酒消费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变革迫在眉睫。

 

在中国市场布局高端化多年后,百威集团在高端及超高端啤酒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旗下除了拥有百威这一高端大单品,还有科罗娜、福佳、蓝妹等深入人心的超高端品牌,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选择,提供不同体验。

 

2017年,百威集团在武汉设立亚太区首个精酿工厂,专门生产旗下精酿品牌产品,又在上海开设了首家鹅岛精酿餐吧。2022年,百威莆田精酿啤酒工厂正式投产,新品牌“059海岸线精酿公社”也同步发布。这家百威亚太最大精酿工厂的问世,标志着百威亚太迈出了打造本土精酿品牌的关键一步。

 

此后,国产啤酒厂商也开始产品结构的调整,高端化升级取代单纯的市占率指标,成为啤酒行业研究报告中的新逻辑。特别是精酿啤酒,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成为啤酒企业发力的新方向。中国酒业协会联合发布的《2023线上酒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在对啤酒关键词的关注度上,“精酿”提及率达59.6%。

 

激发消费潜力,在当下还有另一层含义。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日益严峻复杂,“三驾马车”中消费一直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走出疫情,党和政府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商务部也将2023年确立为“消费提振年”,并将以此为主线,统筹开展全国性消费促进活动,激发市场活力。

 

元月表示,啤酒行业在中国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和消费市场,是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的重要领域,也是积极培育文商旅融合消费热点的重要媒介,还是贴近消费者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和消费场景塑造的重要载体。

 

2023年2月24日,邓明潇专程飞抵北京,拜会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就百威集团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磋商。他也是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首位拜访商务部部长的跨国公司全球 “掌门人”。他表示:“中国市场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一定要来亲身感受这里的发展。”

 

随后,百威集团推出了“威光行动”等一系列对消费端的激励措施,进一步扶持终端餐饮中小商户,加强零售渠道和消费场景建设。

 

2023年10 月 14 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分别会见了参加市咨会的六位国际企业家,邓明潇就是其中之一。当年市咨会的主题为“变局与新机:建设更具活力与韧性的国际大都市”,这和百威集团在上海的战略不谋而合。随后在2024年,“百威风暴电音节”成为“上海之夏”国际消费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数万名乐迷在视听盛宴中快乐释放自我。

 

今天,以百威集团为代表的选择扎根中国的外资企业,已经与中国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深刻影响,在开放共赢中实现各自的发展与进化。

 

作者: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