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中心地带出发,不久驶上蜿蜒的山路,在层叠连绵的山中盘旋上下几遭后,走过60里路到谷底,便能看到门头不太起眼的庙湾镇柳林小学静静地伫立在这里。
正值放学时,大多数孩子三五成伴地走出校门,余下的则先去食堂吃饭,再回到教学楼后面的宿舍里——他们中有人住在离学校近九公里外的五联村里,回家的路还要翻山,家长接送不便。
不到六点,热闹的校园逐渐回归平静。于五年级的班主任李蕾而言,此时多半是她“加班”的开始。
周一到周五,她每天要给两个年级的两个班上两三节课,分别教语文和英语,还得盯着自己班级的卫生、纪律等大大小小的事情;放学后,她又得开始批学生们的作业,听写、作文,细细看下来,至少要再用上两节课的时间。直到晚上八九点,从早上七点多就开始的忙碌才算告一段落。
这是她在柳林小学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她偶然也会看到技术的发展,譬如人工智能,她也会想着,要是这些能帮自己“分身”就好了。这样,她就能给班里的娃再多做点儿其他的事,帮娃们更好地翻出大山,走得更远。
这也是众多山村学校的老师们共同的期待。
柳林小学,原为“耀县第三希望小学”
变化
这几年里,柳林小学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
去年,在爱心人士的捐赠下,柳林小学正式告别了因年久而日渐坑洼、开裂的水泥操场,迎来了由全新的塑胶跑道、一块标准篮球场和一块五人制足球场组成的全新大操场。
“这是我在学校里最喜欢的地方,”一个四年级学生兴奋地指着操场远处的草坪,“只要有时间我和几个同学都会去踢会儿球。”
被山环绕着的柳林小学新操场
活动环境之外,与学生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午餐也在营养改善计划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两荤两素、四菜一汤一主食,比在家里吃得还要更丰盛一些。
把目光拉回教室里,同城市里的学校一样,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电子白板已经成为李蕾和同事们教学的日常助手,也能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接受知识。
拿语文学科来说,比起以前只能对着课本上的图片、听着老师的朗诵抽象地感受山水之美,如今学生们也可以透过老师精挑细选的短片或是动画,直接看到山的巍峨、水的流动。
“借助这些设备,我们老师可以在备课时准备更多的拓展材料,在课堂上更大程度地激发娃们学习的兴趣,加深娃们的理解,开阔娃们的眼界。”这几年里,李蕾切实地感受着学校软硬件设施的提升给教育环境带来的改善。
柳林小学的教学楼
但她和同事们也知道,与城市学校相比,山区学校的教育资源仍然算不上足够。
一个最直观的表现是,老师们的忙碌。
即便柳林小学的学生并不多——总共也就100人出头,一到六年级各只有一个班,李蕾带的五年级,学生数量最多,也不过只有26个学生,最少的班上则只有12个,与城市学校动辄超过50人的班额无法相提并论,但老师们的工作并未因此而变得轻松。
整个柳林小学连同校长、行政岗位在内,共有17位教职员工,能走上讲台的,兼教两三门课是常态。单上课,每名老师一周就是十四五节,平均到每天就是近200分钟——这还不算课后服务——每天课后老师们还得陪着孩子上自习;就连校长,也要给五、六年级上科学课。如果再加上备课、批改作业的时间,一天还要再多花上四节课左右的时间,又是将近3个小时。
随着年级越高,课程难度越大,老师们面临的挑战也更多。
拿李蕾教的五年级语文来说,逐字逐句批阅学生们的作文原本就比低年级更麻烦,这意味着更多的字数、更讲究的立意、更精确生动的词句运用。批改之外,对个别学生特有的个性化问题,李蕾还需要单独沟通辅导。
李蕾班上的数学老师郭玮,也发现部分基础不牢的学生在这学期开始掉队了。“课上讲的公式,他当时听懂了,但如果自己下去没做练习,很快就忘了。”郭玮无奈地说道。
而在这些教学工作之外,柳林小学的老师们还要承担一些后勤工作,譬如更换走廊里的灯管、巡视学生宿舍等。
柳林小学的宿舍在老师和娃们的维护下,干净整洁
如是种种叠加下,时间总是不那么够用,几乎是所有柳林小学老师的日常。
为了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班里的“娃”——这是当地老师对学生们的统一称呼,李蕾和几个同事不得不在工作日的晚上也住在学校里。这意味着,他们一周只能陪自己的孩子过上一个周末。
守望
不过对山区学校的老师来说,教育资源不足带来的最大难处还不是忙,而是压力。
压力来自于家庭里能供孩子们借力的资源太少,孩子的教育重任几乎都加诸在了老师的身上,不只是学习,还有生活和行为习惯。
“我们山村学校里有一部分娃是留守儿童,可能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还有一部分来自单亲家庭;就算父母都在身边的,也有可能完全顾不上娃的学习,或者是有心无力。家长照顾不到的,占90%以上。”谈及学生的家庭情况,李蕾满是心疼。
家长在成长中的缺位,抑或知识的不足、条件的不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也给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局限。
譬如回家遇到不会的问题,很多娃只能拿着家长的手机百度。“但百度不会教你怎么做题,看了答案还是不会”,这是柳林小学一个学生的困扰之一,其他的还有诸如三年级开始学英语之后,家长也根本没法听她读得对不对,或者是给她听写单词等。
另一个学生则提到她渴望能上一些兴趣班,比如跳舞、画画、主持,也想多看一些课外书,家里的那本《西游记》已经被她翻得发旧。然而她也懂得家里的条件并不允许,所以拿到爸妈手机的时候,她就会翻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解渴”。
更多的娃们却是一回到家,就完全把学校的那套东西扔在脑后,全情投入放松。到了孩子手中的手机,也随之变得不可控,有的娃甚至会打上两天游戏,或是刷短视频,注意力被进一步分散。
“放回家就是放羊了”“五加二等于零”,也成了这些山区老师们共同的苦涩自嘲。毕竟,他们也很难24小时寸步不离地满足娃们所有的需求与期待。
柳林小学覆盖的山村中,还有一些学生是需要老师们送教上门的。
譬如先天有智力缺陷的特殊儿童方鑫(化名)。他的家在距离柳林小学十公里外的一个山顶上,上山的路很窄,赶上会车,需要一点点蹭出一个可以通过的角度来。
彼时,方鑫到了该上学的年级,但因身体原因无法上学,忙于赚钱养家的父母也没有精力顾及方鑫的教育问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毫无特教经验的老师们还是希望能让方鑫开始学习,哪怕只是让他更好地掌握生活技能。
在老师的陪伴下,投入学习的方鑫
于是从2018年开始,每两周的周末,柳林小学的老师们便轮流去到方鑫家里,在六年的时光里渐渐教会他如何与人交流、辨别颜色、简单的数数和加减法,以及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
即便仍面临着诸多苦难,这些山区学校的老师们还是年复一年地守着这些娃,想着各种办与每个娃建立更多的联系,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希望。
“像我们这儿娃基本上也没有特长啥的,只能全靠他们自己。我就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学习让自己走出去,希望他们能更多地看看外面的世界。”曾经从这里走出,五年前回来的李蕾说。
在她和很多山区小学老师心里,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它是娃们能走出大山的钥匙。
“把握今天”
种子
也正因如此,眼看着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一天天变好,科技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李蕾常想,要是能有什么办法给自己再分个身就好了。
比如能帮她批作业、更快地备课,让她能有更多的时间给娃们拓展些课外知识,甚至可以让他们了解下城里小孩流行学的编程;又或者她不在娃身边的时间里,也能有一个“她”督促娃学习。
不久前,当听到学校将有一批学而思捐赠来的AI学习机时,李蕾十分期待。对于AI学习机,她之前也有过了解,这里面有不错的课程,有能给娃巩固的练习,就是娃们的家庭条件很难负担;至于装在里面的人工智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什么作用,她自己也很想看看。
9月23日,学而思公益团队来到柳林小学,给李蕾和同事们培训使用学习机。跟着培训老师的操作,她将娃写的一篇作文放在学习机的“智慧眼”下面,点下拍照、上传,不一会儿,手上的机器就已经把里面的错字、病句圈了出来,给全文做了点评。再继续操作,它还针对这份作文给出了优化的建议。
旁边的英语老师则体验起来了跟读功能。她选了一篇学生们这学期的课文,对着学习机朗读起来,对读得不准的地方,学习机直接指出了问题并进行纠错。她还试着轻轻喊上一声“小思小思”提了问题,学习机也能很快地理解并做出解答。
很快数学老师那边也起了骚动。“这个小数除法,小数点位没对齐,它也一下子就看出来了!”针对不同基础学生的练习题,老师们也仔细看了半晌,不住点头。
培训刚结束,李蕾便已经在想这台学习机除了帮自己批作业、更好地备课之外,还能给娃答疑、复习的用处了。尤其是素养板块,能给娃提供不少拓展的知识。
柳林小学的老师们接受学而思公益团队培训
时至今日,柳林小学的老师们已经尝试在班里用起这台学习机了。前两天,郭玮上课时讲到“平移”,涉及空间运动会有一些抽象,娃们掌握地并不好,他就带大家一起看学习机里的动画,具象的画面让娃们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印象。
给方鑫送教上门的老师,也会随身带着学习机。在动画和类似游戏的互动中,方鑫变得更容易专注了;每完成一个任务,他还会兴奋地和身旁的老师击掌。
事实上,自今年6月学而思学习机“手拉手”百校捐赠行动正式启动以来,学而思已经走进了浙江缙云、四川泸定、贵州毕节、青海玉树、云南弥渡等多个地区的乡村学校。借助学习机这一载体,学而思让更多乡村学生在学习资源上与城市学生接轨,给乡村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带来新的学习体验。
在学而思走过的这些学校里,这一台台学习机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
像在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甘河街道中心校,学生们在一个多月的实际使用中已经习惯了让学习机检测自己跟读英语的情况,在老师给出的解题方法之外,主动在学习机里找更多的办法拓展思路;作文中承载的想象力也明显更加丰富了。老师们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看名师课提升自己,比起以往参加程序化的培训,这样的提升更精准、有效。
比起这些具体的用处,令这所学校的校长翟高更欣慰的是,看到了孩子们因学而思学习机正变得更加积极。
“学习机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夸张一点叫做‘望尘莫及’,孩子们觉得离他们是非常遥远的。现在他们能拿到这个东西,用来学习,对他们的自信心也好、整个人各方面的状态也好,都是一种提升。”
翟高看到,一颗颗小小的自信的种子已经种进了孩子们的心里。他知道,这颗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壮大。在阳光中,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这些花草树木的灿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