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三合界:“鬼脑壳”变身“香饽饽”

刘少云  2024-10-30 16:47:38

图为湖南中烟驻村工作队组织当地村干部和产业带头人前往新化魔芋龙头企业参观学习。

 

金秋时节,走进湘鄂边界的张家界市桑植县龙潭坪镇三合界村的林下魔芋种植基地,只见村民们正熟练地挥动着手中的锄头,把一个个“藏”在盆钵里的魔芋挖出来,再有序进行分拣、装筐、搬运,然后将其运送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销售。忙碌的身影在丛林里穿梭,丰收的喜悦在脸上荡漾。

 

魔芋因其根茎大如头颅,且又丑陋不堪,一直有着“鬼脑壳”的俗称。如今,这丑陋的“鬼脑壳”却成了三合界的“香饽饽”。用当地村民的话来说:一颗魔芋十斤粮,十亩魔芋一栋房!别看它长得 “鬼头鬼脑”的,但绝对是发家致富的 “金疙瘩”。

 

曾经的三合界村,山峦叠嶂,土地贫瘠。在老辈人的记忆里,山上都是石头,作物换了一茬又一茬,从来就没有多少变化。自然资源禀赋奇缺,再加上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让三合界村长期顶着 “老少边穷”的 “落后帽子”。

 

2021年5月,湖南中烟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奔赴而至。从踏进这片红色土地的第一天起,他们就积极寻找三合界村的未来发展之路,不断探索“山村特色振兴”模式。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过去三年来,驻村工作队有效协同与整合社会各界资源,以村集体名义创建“三合界”品牌,以电商平台运营销售为依托,持续引进康蔬农业、十八洞酒业、婉嘉乐生态农业、瑞湘菌业、湘丰桑植白茶等优秀企业,引入 “湘村636”便利店,实现村企共同发展、共创共赢。与此同时,他们鼓励和支持当地能人回乡创业,涌现农副土特产品加工、溶洞蘑菇、烟叶种植、民宿康养等新兴产业。几年下来,从“土特产”到“金叶子”,从“茗茶香”到“腊味香”,从“数商兴农”到红色文旅,从第一产业,辐射到第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让三合界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人无近忧,必有远虑。在驻村工作队看来,三合界的产业发展虽然暂时取得了一定的起色和成效,但放眼未来,依然缺乏具有良好发展基础、产出效益高、与其他产业耦合度高的主导产业。如何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把当地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他们一直在积极思考和苦苦寻觅。

如今的林下盆栽魔芋变身三合界村民发家致富的“金疙瘩”。

 

去年8月,驻村工作队获悉娄底市新化县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套种魔芋,增绿又增富,顿时觉得眼前一亮。 桑植魔芋是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三合界村又是高山无公害有机生态农业最佳发展区,且有着种植魔芋的悠久历史。但魔芋的抗病性能差以及前期投入大,又让村民望而却步,所以除了零星种植,没人愿意大规模发展。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在反复研究后形成共识,充分利用林下生态优势,既满足魔芋的生长特性,又合理利用丰富的林下土地资源,无疑是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振兴之路,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将魔芋产业确定为三合界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优品牌”的产业化发展思路,走出一条现代特色农业生态循环发展之路,让山林地中长出的魔芋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于是,驻村工作队立即组织村干部和产业带头人前往参观学习,亲身感受和见证盆栽魔芋的“魔力”,让当地村民认准发展魔芋规模种植这个 “金产业”,从而增强规模种植魔芋的信心和决心。

 

走通致富路,信心比黄金更为珍贵。在推进魔芋规模种植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优势,构建 “支部+市场主体+农户”合作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益的共享共赢。这一模式以党支部为引领,支部负责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市场主体则专注于魔芋的种植、管理和销售,确保产业高效运转。农户则通过土地流转、参与种植等方式,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获得就业机会。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协调与龙头企业合作打造特色产业,促成专业合作社与合作公司达成保底收购合作协议,从而畅通了销路,打通了 “堵点”,补上了“断点”,使魔芋产业形成了有效的产业发展闭环。

驻村工作队员与当地魔芋产业带头人在基地查看魔芋生产情况。

 

去年,在龙头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三合界村栽下120亩盆栽魔芋,种下魔芋的“希望之种”,并在一年之后就迎来丰收的喜悦,尝到了甜头。产业带头人金则辉表示,三合界村有信心在3年内将魔芋种植规模扩大到1000亩,并建立魔芋车间,实现产销一条龙服务,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从而真正让这里的绿水青山变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至此,“鬼脑壳”变身三合界村的“香饽饽”。当地村民们也正在一步一步依靠种植魔芋过上好日子,把这样一个“金疙瘩”紧紧握在自己的手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