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共管、中西协同,助力慢病真正慢下脚步
年过60的张霞自己也没想到今年的生日过得如此“惊心动魄”。原本计划一家人中午吃顿团圆饭,但一早醒来,张霞就发觉自己眩晕、恶心,卧床至中午后症状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被家人紧急送到医院后,一系列检查结果提示张霞的情况属于脑梗,细究病史才发现,原来张霞已患高血压八年,同时患糖尿病五年,并合并有多项心脑血管疾病,多重疾病使得她身体的糖脂代谢异常,这次脑梗就是由于斑块脱落堵塞脑部血管所致。
张霞的案例只是诸多“三高”患者的缩影。近年来,随着现代人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我国“三高”(即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逐年攀升。虽然伴随着国人整体健康素养逐年提高,且过半的国民已经形成了安全与急救、科学健康观这类基本的健康共识,但慢病防治素养的水平依然较低,“三高”仍呈现低知晓、少治疗、难控制,甚至“不控制” 的现状,成为中国过亿家庭的“隐忧”。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就是综合管理“三高”
“三高”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给国民健康带来的危害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7.9%、12.4%和40.4%1,患病人数均高达数亿,且向年轻化发展,而与较高的患病率相对应的是人群的控制率和达标率并不理想2。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67.72%,糖尿病控制率为33.1%,而成人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高危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仅为25.0%2。
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有效综合管理“三高”。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四类重大慢性病之一,而“三高”就像一座大山,阻碍着国民健康,并为医疗系统带来沉重负担。面对日益严重的“三高”问题,国家给予高度重视,积极落实健康政策,如健康中国行动就强调了要将防治“三高”的关口前移,注重早期危险因素的筛查,加强综合管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董吁钢教授介绍:“心血管疾病位居中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之首,占总死亡的40%以上3。在众多的心血管风险指标体系中,‘三高’控制是重中之重。而‘三高’不仅单病危害大,还常合并存在,相互影响,成倍增加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风险。”
研究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67.1%4,29.8%的门诊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但仅有5.6%的患者经治疗实现了“三高”达标1。与单纯患糖尿病相比,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使心肌梗死风险增加6.16倍,使卒中风险增加7.41倍5。此外,一项针对中国门诊高血压患者的横断面研究显示,24.3%的患者合并糖尿病,且其中34.7%为通过筛查发现的新发糖尿病6。
面对如此庞大的患病群体和共病现状,《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全面推进“三高共管”,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规范化共管。到2030年,建立覆盖全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和早诊早治体系,同时进一步提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及管理能力。
董吁钢教授指出:“从社会医疗资源角度来看,‘三高共管’是对整个社会医疗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三高’的共同管理,我们可以减少因分散治疗而产生的重复检查、重复用药等问题,优化诊疗流程,从而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疾病负担,也能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成本,从而收获更好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
多层级、院内外一体化管理模式
开启“三高共管”新纪元
住院治疗12天后,张霞的眩晕得到缓解。在治疗期间,她无数次后悔没有及早重视自己的身体状况,“虽然看病时医生会叮嘱很多注意事项,但日常生活中这些毛病都不疼不痒,自己也没当回事。最主要的是每次去医院时在不同科室来回奔波,要花费半天甚至一天时间,对体力是个极大考验。”
张霞的困扰也是众多“三高”患者面临的难题之一。“三高”患者经常分散在医院的多个科室,共病的问题越来越多见,单一诊疗理念及场景已难以完全满足慢病患者的全病程管理需求。
因此,要实现 “三高共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慢病综合防治机制,建设各级医疗机构上下联动的“三高共管”体系,实现“三高”的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降低其对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董吁钢教授表示:“由于‘三高’患者经常分散在医院的多个科室,例如心内科、内分泌科、肾脏科、老年科等,共病患者往往需要在多个科室间反复奔波,会耗费患者大量时间和精力,不利于维持患者长期疾病管理的依从性。通过多学科、多科室共同携手,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多疾病领域进行跨学科的联合防治,对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进行综合管理,早期干预多重危险因素,可一定程度上助力‘三高共管’全方面落地,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与此同时,基层医疗机构是“三高”疾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提出,在推动“三高共管”在全国深入开展过程中,基层患者是非常庞大的群体,虽然分级诊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患者看病难的问题,但城乡医疗资源不均的情况仍存在,如社区医疗系统技术尚需增强,基层全科医生诊疗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若要在“三高”早期就开始进行筛查和防治,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既要将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关口前移,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慢病综合防治能力。同时,将慢病的教育、预防和管理的工作延伸到院外场景,通过多层级一体化的协作,承担起“三高”患者的初步诊断、长期随访、以及全病程管理的工作。
织牢这张关乎上亿人健康的“防护网”,需多方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而其中企业的参与也尤为重要。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心血管、肾脏及代谢事业部负责人关冬梅表示:“面对日益增长的‘三高’管理需求缺口,阿斯利康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出发点,着眼患者的全病程规范管理,通过与政、产、学、研、医、投各方合作伙伴携手,助力打通‘三高’患者早筛早诊、规范治疗、长期随访的全病程管理工作,从多维度更好地满足患者共病的健康管理需求,积极助力完善我国‘三高’慢病防控体系的建设。”
关冬梅还强调:“慢病‘治已病’和‘治未病’齐头并进是大势所趋。患者需要能够在多场景下获得规范化的全病程疾病管理服务。医院场景受限于场地、人力等资源挑战,往往难以长期管理好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这就需要多场景的协同服务,将‘三高’患者的全程管理延伸到院外,充分发挥社区及零售药店的便利性及广覆盖的优势,构建一个慢病健康管理联合体系。例如,患者在社区的体检筛查中发现‘三高’问题后进行诊断和处方,随后在零售药店进行长期管理,如果病情出现变化再前往医院重新进行诊断评估。通过打通‘三高’患者早筛早诊、规范治疗、长期随访的全病程管理工作,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互通互动机制,就能够更好地提高‘三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健康管理能力,预防和延缓共病及并发症的发生,进而降低‘三高’的疾病负担。”
中西协同,多方协作
探索“三高共管”新方案
在助力“三高共管”的征途中,中西医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全面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发挥中医药优势,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满足人民健康需求。
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并以慢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通过中西协同管理方案,创建“三高共管”新模式,有助于从源头帮助患者预防和管理“三高”危险因素。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升中医药创新能力,让中西协同发展的理念走向国际化。
关冬梅认为,在助力中医药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跨国企业可以通过与本土企业的深度合作,赋能中西医结合现代化和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追本溯源,中医和西医在诊疗理念本身是重合的,都是围绕已患病的治疗和未患病的预防。中医药在经过千年的实践后,对于其有效成分的研发已经有了深厚的积累和沉淀,最终形成可以在临床上大规模使用的有效治疗方案。对于拥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中成药,阿斯利康也在积极助力其走出国门,例如我们与绿叶制药开展了深度合作,推动优质的中成药走向世界,让中国创新惠及全球。”
在医疗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健康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百姓最关注的生命之题,相信随着多方聚力,以及更多创新理念的涌现,以“三高共管”为始,让慢病真正“慢下来”的拐点很快便会到来。
(文中张霞为化名)
*声明:仅供疾病科普,不用于任何推广目的。
参考文献:
1."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专家组."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2023,06(01):1-11.
2.李杰.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J].中国全科医学, 2024.
3.赵冬,韩雅玲.我国心血管病预防策略及面临的挑战[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4, 39(09):11-11.DOI:10.3760/cma.j.issn.1000-8039.2024.09.125.
4.Yan L, Xu MT, Yuan L, et al. Prevalence of dyslipidemia and its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A multicenter study in endocrinology clinics of China. J Clin Lipidol. 2016;10(1):150-160. doi:10.1016/j.jacl.2015.10.009
5.Lu S, Bao MY, Miao SM, et al.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diabetes, and dyslipidemia, and their additive effects 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Nanjing, China. Ann Transl Med.2019 Sep:7(18):436.
6.Liu J, Zhao D, Liu J, Qi Y, Sun J, Wang W. Prevalence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out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J Open. 2013 Nov 20;3(11):e003798. doi:10.1136/bmjopen-2013-003798. PMID: 24259390; PMCID: PMC384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