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对话嘀嗒出行员工同路人:成立10周年,归来仍少年

蓝鲸财经  2024-09-09 12:15:09

9月1日,嘀嗒出行正式迎来10岁生日。

 

将时间回拨至2014年,怀揣着想要做真正顺风车的初心,嘀嗒由“拼车”起航,随后拓展至出租车领域,在不断拼搏下,从产业变革中杀出重围。今年,嘀嗒出行更迎来新的里程碑:继此前迈过盈利关、跻身顺风车头部玩家行列后,成功将“共享出行第一股”收入囊中。

 

 

 

创业10年,3650个日与夜,嘀嗒出行业务突飞猛进,员工规模也由最初的30人扩展至如今400人,当中还有很大比重是10年职龄的“老嘀嗒人”,有的甚至从嘀嗒还在做团购时就相伴至今。他们与嘀嗒出行一同追梦、共同成长,见证着嘀嗒由行业先锋到中流砥柱。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在老嘀嗒人眼中,嘀嗒出行像“家乡西北的白杨树”,始终坚持初心,做着对社会有价值的事业;嘀嗒像“蜗牛”,背负绿色出行的使命,不断往上爬;嘀嗒更像家人朋友,将用户安全视为生命,始终牢牢守住安全红线。

 

十年风雨兼程,十载春华秋实。嘀嗒出行陪员工迈入人生一个又一个阶段,员工也伴嘀嗒追逐着“让路上没有空座”的愿景。值此嘀嗒出行成立10周年之际,我们与7位老员工聊了聊,尝试了解这家企业的发展内核。

 

“嘀嗒像家乡西北的白杨树,始终坚持初心”

志红 城市运营部广州负责人

 

志红与嘀嗒结缘于2011年,彼时的嘀嗒还在做团购业务——嘀嗒团。

 

在嘀嗒团工作了三年,经历了“千团大战”,志红的职业生涯迎来了一个转折点。2014年,嘀嗒开始进行前瞻战略转型,切入出行赛道,由此,“嘀嗒拼车”(嘀嗒出行的前身)应运而生。“嘀嗒拼车”专注于顺风车服务,旨在减少私家车出现空座的浪费情况。

 

一个是团购,一个是出行,两条完全不同的职业路径,摆在了志红面前。未经思索,她毅然选择跟随公司的步伐,为移动出行行业的变革而战。

 

“选择留下来继续跟着嘀嗒往前走,一方面是相信老板们的战略眼光,觉得跟着他们一定不会出错;另一方面,公司的定位始终是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事业,更是有社会价值的事,我们始终围绕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走,由团购转到出行赛道也是比较合适的方向。最重要的是团队氛围有爱,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志红说道。

 

嘀嗒出行成立10年,志红也在这里奋斗了十载春夏秋冬,见证着公司越来越好,还有越来越多的同事扎根在此,迈入人生一个又一个新阶段,“感觉生活和工作都在齐头并进,都在变化着。”

 

一切都在高速运转着,但唯一不变的,志红认为,是嘀嗒的初心。“我们的初心始终围绕着想要做真正的顺风车,这也是我们梦想的起点。随着业务量的增长,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与效率,嘀嗒的技术、产品、运营、客户团队等都在快速成长,特别是安全保障升级一直在进无止境,越来越有科技感,越来越智能了。”

 

在志红眼中,嘀嗒是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很有大局观的企业。“感觉嘀嗒就像我家乡西北的白杨树,虽然普通但不平凡,树干笔直,所有的枝干都是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一致对抗外界的严寒酷暑,不屈不挠。嘀嗒也如白杨树一般,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始终坚持初心,向上生长”。

 

“嘀嗒注重创新,非常重视员工在专业方向的成长”

小尼 技术研发部 业务开发中心技术开发经理

 

“嘀嗒2014年9月成立的时候,我就来了,一晃10年。这么多年来,嘀嗒出行的‘变’体现在人员规模越来越大,业务类型越来越丰富。”

 

一毕业就加入嘀嗒的小尼,是一名90后河北姑娘。据她回忆,嘀嗒从一开始提供顺风车平台服务,共享私人乘用车的闲置车座,到后来开始提供智慧出租车服务,不断推动出租车行业数字化转型。具象到其技术开发岗位来看,嘀嗒APP上开发的功能越来越多,用户体验在不断优化。

 

“刚来的时候,嘀嗒的APP刚成型,功能比较简单,后来研发团队不断拓展,我们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诸如支付、用户信息服务、客服功能等等。”

 

十年相伴而行、共同成长。在小尼看来,嘀嗒一直是一个很有活力、很注重创新的企业。“嘀嗒整个团队比较稳定,有超过30%的员工职龄超过4年。而在嘀嗒,我也非常切身体会到‘共同成长’的文化,公司非常重视员工在专业方向的成长,技术部门几乎每周都有培训,整体的学习氛围特别好,对个人的成长很有用,有助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谈及未来,小尼认为,嘀嗒的发展之路是挺明朗的。“我们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想做的事,作为嘀嗒的一员,我们在和公司共同成长过程中也能不断看到自己的成果,也越来越相信,‘让路上没有空座’的愿景一定会实现。”

 

“如果降低了标准,对用户是特别不负责任的行为”

萌哥 运营部 用户审核与风控部负责人

 

在保障用户安全方面,萌哥所在的部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的工作范围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用户审核,所有要在平台注册的出租车司机、顺风车车主,他们的认证工作,包括资质校验、后续管理,都是在我们这边来操作;第二个是风控方面,用户在平台上的异常行为,都是我们这边在掌控。”

 

据介绍,嘀嗒有一整套管控规则设计来保障用户安全。比如资质,如果驾驶证在认证的时候不在有效期内,或者过了一定时间失效了,那相关认证会被驳回,相当于资质失效了;比如车辆,如果伴随时间的推移,车辆不符合要求了,或车龄超过一定年限,嘀嗒也会有一个动态的校验,将资质从通过改为驳回;再比如产生了一些纠纷、客诉,或者违反了平台的规定,然后达到了一定的标准等,嘀嗒会直接限制相关权限,甚至直接驳回认证。

 

这么多年来,令萌哥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事,都与嘀嗒如何牢牢守住安全红线有关。

 

“我们有一个‘7×24小时’的安全专线,响应和支援都是十分及时的,但安全专线不是一天搭建起来的。记得在搭建初期,专线可能还没有那么稳妥时,我也参与过相关的工作,当时经常半夜接到电话,可能涉及一些安全相关、订单不正常等事,但我们都是不舍昼夜、不分工作时间及时响应的。”

 

第二件事发生在很多年前,随着业务发展,嘀嗒出行的APP突然迎来了大量的用户,可能远远超过了正常能够消化的量级,这让萌哥所在的部门感受到特别大的工作压力。那段时间他们绞尽脑汁,希望能快速处理这么多用户认证的需求。

 

彼时,有人给萌哥出主意:“要不要相对把认证标准降低一下?”但这一想法立刻被萌哥否决,“即便是在当时那么大压力的情况下,我们都从来没有想过降低安全标准。我们的底线是,绝对不能为了求快,而把质量降低,因为我们部门的职责就是去守住用户准入的标准,守住这道安全红线。如果我们降低了标准,对用户是特别不负责任的一个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和志红一样,萌哥与嘀嗒也相识于2011年。“感觉嘀嗒这么多年变化很大,刚来的时候是一棵小草,现在已经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到今年上市,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我们还是保持着创业初期那种热血的感觉。”

 

萌哥认为,嘀嗒的上市并不是终点,只是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节点,目前公司也并未进入守业的阶段,而是一直处于创业阶段。“大家的斗志非常强,工作节奏依然很快。因为行业变化很大,不进则退,因此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嘀嗒员工,都没有片刻松懈,这种感觉还是跟创业初期差不多。”

 

此外,在萌哥眼中,嘀嗒亦师亦友,既像一所学校,又像朋友、家人。“我们是相辅相成、互相扶持、互相陪伴的关系。入职13年,嘀嗒快速发展,我也从一张什么都不懂的白纸,成长许多,经历了很多人生的重要节点。”

 

 

 

“嘀嗒就像蜗牛,背负绿色出行的使命不断往上爬”

杜一 技术研发部业务开发中心技术总监

 

“加入嘀嗒,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当时收到一个猎头的邀请,说有一个顺风车业务的工作机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新兴的行业,也比较有意思,所以就过来了。”2014年9月12日入职嘀嗒的杜一回忆道。

 

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却在杜一的人生道路上画下了重要的一笔。往后的10年,杜一与嘀嗒共同成长,经历了移动出行行业从方兴未艾到走进千家万户,见证了顺风车从最初局部零散的低效出行,到体验效率和安全全方位进化的大规模高效出行,也见证了出租车加速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焕新体验。

 

对于嘀嗒技术之变,杜一称,“刚来公司的时候,我们开发的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功能。后续随着产品的不停迭代,我们线上业务所承受的压力、挑战越来越大,对于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停地在做加法,引入新功能、新技术,后来时间长了,这个系统就变得非常臃肿,我们也顺势做不少重构,包括在技术上的调整。”

 

这么多年,杜一认为,嘀嗒不变的是它的初心。“我们从2014年开始说要做顺风车业务至今,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发展理念,然后公司对于准入标准也一直没有变过,我们不希望有黑车进来,然后干扰这个市场。”

 

与此同时,保持创新能力这一点,嘀嗒也从未变过。“我们从一开始就坚持在产品功能上自主创新,不去随大流,在运营方面我们不断尝试用新的方法去高效获客。嘀嗒发展到现在,不管是业务还是技术,我们依然提倡要用创新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回忆起嘀嗒的往昔,杜一认为有很多印象深刻的时刻:比如APP刚上线,看到有一部分用户开始使用嘀嗒的产品;比如嘀嗒推出出租车业务时,看到出租车订单量开始快速增长,再加上今年的上市等,嘀嗒的每一步成长,都让包括杜一在内的嘀嗒同路人兴奋的。

 

“当然,我们也曾遇到过突发性技术问题。前几年前每次碰到出行高峰期的时候,我们的系统因为不够稳定,曾出现线上事故,出现宕机或服务不可用等情况。尽管焦头烂额,但我们集体加班加点,先采用一些临时方案,让系统、服务先恢复过来,让线上用户能够完成订单,事后会再去做一些长期改造方案,优化方案,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

 

若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嘀嗒的形象,杜一称,会用“蜗牛”二字。

 

“我们公司的人员规模,与一些大厂相比,可能比较小,但我们身上一直背负着绿色出行的使命,以及振兴出租车行业的重任,这个重任相当于一个重重的壳,我们用比较小的规模体量,朝着大大的梦想,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往上爬。”

 

“一群人一条心,做同一件事情”

婷玉 人力行政部 SSC负责人

 

作为嘀嗒出行的第一位员工,婷玉永远不会忘记接到嘀嗒出行面试电话的那天。

 

那是2014年一个炎热的夏天,在面试完某家公司人力资源管培生岗位后,婷玉接到了CEO宋中杰的面试电话。令她印象深刻的问题,是被问及“目前办公区有没有需要优化和改造的地方。”后来,在加入嘀嗒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嘀嗒在望京扩充了两间办公室,办公环境也慢慢地随着大家加入,越来越规范化。

 

“老板招了刚毕业的我,但公司的初期员工都是我招的。”婷玉回忆,在进入公司两年的时间里,她坐在CEO的门口,做着包括接待访客、面试、行政、团建等所有涉及人力行政的工作。

 

婷玉口中的CEO宋中杰,在互联网及技术行业已扎根超25年,在中国惠普当过销售经理,也曾在谷歌中国担任过大中华区销售总监。与他一同为嘀嗒“打天下”的几个联合创始人,有的销售能力强、有的是技术能手、有的擅长市场营销,不仅能力、个性、技能高度互补,更难能可贵的是彼此信任、志同道合。

 

据婷玉回忆,嘀嗒初期的时候,联创&市场VP李金龙会亲自上阵当客服打电话,做用户审核、打电话讲解等工作,有时一坐就是一天,很接地气、很有耐心、和颜悦色地与用户沟通,处理各种各样的工作。“事实上,嘀嗒的几位老板们都很自律、毅力很强,现在都还在办公室坐班,回消息的速度很快,处理基层员工的消息很有同理心,也很切实地解决员工的问题。

 

与嘀嗒相伴10年,婷玉见证了嘀嗒规模不断扩大,公司团队由30人,增长至400人。“我们有很多老员工离职去了很多知名的科技大厂,但后来又回来嘀嗒工作。重回嘀嗒后,都说在这里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如果说嘀嗒“变”的是规模、是越来越好,那么,在婷玉看来,嘀嗒不变的内核,始终是“一群人一条心,做同一件事情,同事们像家人,老板们没变。”据悉,嘀嗒出行管理团队创业多年始终精诚合作,是长期主义的坚持者和共享出行的重塑者,坚持从解决城市交通面临根本挑战的原点出发,打造可持续多赢出行生态。

 

 

 

“坚守且坚定,是嘀嗒十年来都在做得事情”

向阳 财务部负责人

 

2010年就加入嘀嗒团的向阳,亲眼见证嘀嗒从岌岌无名到赴港上市,同时也亲自参与了多个公司级重要项目。在她眼中的嘀嗒,就和公司品牌色“新生绿”和“潮汐橙”一样,代表着温暖的、积极向上的、朝气蓬勃的,又代表着嘀嗒一直在坚守初心、坚持用户第一。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嘀嗒APP上线助老模式,帮助老年人更便捷、高效出行。当时各团队加班加点、紧锣密鼓地让项目上线,一群小朋友忙里忙外,为的是让使用我们软件的老年人体验感更好。”向阳提到,大家为的是“让出行变得温暖而愉悦”这个小梦想。

 

 

 

 

“遇到紧急技术问题时,老板们从未缺席”

陈山 技术部运维负责人

 

2011年就入职嘀嗒团的陈山,见证着嘀嗒由团购转型出行的全过程,也见证着嘀嗒出行业务规模、城市开拓等方面的不断发展。

 

在自己的技术岗位上,陈山有太多难忘的回忆。他曾遇到突发应急事件和故障,也经历过出租车新出行业务推广时,后台系统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那时资源需要扩容,团队相互配合,机房奋战了70多个小时。奋战到凌晨的时候,老板们也会时刻关心进度。”

 

在其印象中,每次嘀嗒遇到紧急故障或技术问题时,老板们都从未缺席。尤记得2015年、2016年的一个凌晨,公司核心库出现问题,老板们一起参与解决问题。“当时半夜联系不到技术副总裁段总,但这个case有非常需要他。怎么办呢?凌晨2点半,我们的大管家金龙总开车跨越大半个北京,敲门联系到他。”

 

立足当下,陈山认为,目前嘀嗒的系统复杂度在不断攀升,伴随架构的引进,后续面临的后台系统越来越复杂,技术资源在不断增长。

 

据嘀嗒出行此前的招股书显示,在技术能力方面,2023年嘀嗒出行启动八个新的研发项目,主要涉及人工智能算法设计、销售和营销管理、大数据技术、地图信息点(‘POI’)搜索和路线规划。2024-2025年,嘀嗒出行预计将启动共计15个研发项目,同时还将布局智慧硬件、面部识别等技术,进一步强化体验和安全。

 

在嘀嗒的技术实力上,陈山认为有多个亮点:嘀嗒积极拥抱云原生时代,可以拥有更多自主权系统的扩展性,在短时间内拉齐资源,有更多灵活性和空间;稳定性方面,能够做到不同机房互备切流;信息安全方面,嘀嗒紧跟政策和规范,积极进行自测、自检,确保信息安全。此外,嘀嗒出行在网络安全方面的运营机制也在持续强化,多次开展全员内外网多维度的安全攻防演练,通过宣导钓鱼,社工及常用攻击手法,以可感知的形式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同时,嘀嗒也在持续推进并稳固传输安全改造、终端安全管理及数据安全制度等项目建设,筑牢数据安全防线。

 

过去13年,从嘀嗒团到嘀嗒出行,陈山见证了“嘀嗒”突飞猛进的变化,但不变的内核,陈山认为是“坚持和成长”,始终把顺风车和出租车看成一项社会事业,并为之不断坚持、奋斗。

 

“真顺风对车主来说,是有正向意义的事情,意味着实实在在的补充收益,不会额外占用时间;对乘客而言,与地铁、专车相比,其价格、舒适度更具优势;站在社会效益的角度,若把里程数字加起来,对碳中和和节能减排是很正向的事情。”

 

来源:蓝鲸财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