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山海学校:教育全链条探索“实践育人”

吕雪良  2024-07-25 17:38:56

构建跨学科、跨年级、跨校门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师生联动创新,全链条“以生为本”分层学习,激发潜能,探索实践育人新机制。

“开门办学,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需要!”是深圳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山海学校(以下简称“山海学校”)对市民群众的民生承诺,为此,该校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选配、课程体系构建等教育全链条主张“开放理念”,广纳社区、家庭意见和建议,以生为本推动教与学方式转变,探索实践育人新机制,实现办学高质量。

 

“构建跨学科、跨年级、跨校门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山海学校校长汪克勇介绍,在“学习就是天地,山海皆是课堂”理念下,学校整合校、家、社实践育人要素,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衔接,将课程内容与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等要素融合,师生在教育教学全链条联动创新,开展自主选课、分层选学、师资选优等施教策略,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体验,在实践过程中激发潜能,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实现知行合一。

 

据了解,山海学校实践课程体系从“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生涯规划与走读山海”四个维度布局构建,在师生共议的前提下,已经开发了一至九年级的36个主题。这些主题包括学生走进博物馆,走进工厂、高科技企业,也包括在学校图书馆、校园游泳池等各功能室进行学科体验等,形成多内容、多形式、多层次的实践活动课程。

山海学校在全学段开展《“急救知识我都会”综合实践课程》(山海学校供图)

 

为推动综合实践课程的全面实施,山海学校建设了6间功能室,包括“非遗工坊”“创新空间”“智能应用”“科学探秘”“烹饪教室”“人工智能体验室”,根据课程需求配备了配套硬件资源与耗材。同时学校还设计了中水回收区、海洋文化艺术微空间、非遗展示区,在屋顶的空中农场种植了1000平的六种茶树,等等。各主题可充分应用资源开展相应活动。

 

实践育人课程体系

 

“实践育人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汪克勇解释,山海学校探索的实践育人课程体系是一门综合课程,强调应用跨学科的知识、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其核心在于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够用更全面和整体的视角来理解和应用知识。实践中,学校遵从“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管理制度,以学生体验为中心,融合学校、家庭、社区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出系列实践课程,突出课程“生活性、跨学科性、实践性、开放探究性”原则,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素养。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方面,由学校各学科组提出相应主题,与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活动课程相融汇贯通,根据主题单元设计的理念相互整合,实现课程统整,形成实践课程。

山海学校在中秋传统佳节,开展《“饼”承中秋,月寄深情——中秋月饼制作课程》(山海学校供图)

 

例如,在《自然生态环境》实践课程中,跨学科、跨年级、跨校门综合效果得以体现。一年级学生开展“发豆芽与豆芽菜”的实践体验,二年级开展“植物根果艺术、我的贝壳博物馆”实践体验,三年级则提升体验形式外延,开展“自然观察笔记、童诗绘自然”跨语文、科学、美术等多学科体验。

 

通过实践课程运行结果显示,山海学校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主题——学生自主

 

山海学校德育主任张日威介绍,学校探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坚持学生对自身探究学习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即,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能够自主制定主题方案,决定如何分配资源,以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自主探究和发现。

 

据了解,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教师仅发挥引导作用,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和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这并不意味着‘放羊式’的放任学生,而是在教学中提供适时指导,引导学生去解决核心问题,启发学生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多学科零碎的、碎片化的知识建起桥梁,灵活的迁移到问题解决中。”张日威如是说。

 

山海学校在规划制定主题实践课程时,还组织校内外专家、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立足学校特点,依托专家资源,对主题目标、活动内容结构、学习方式、资源体系、学习任务及评价方式进行评估,并鼓励师生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对主题进行调适与创生,确保“主题”有序有效开设。

山海学校在低年级中开展的《咔咔咔——剪出多样世界美术探索实践课程》(山海学校供图)

 

实践中,山海学校老师在决定深化理解知识的体验课程中有某种程度的决定权,但使用这些知识的小课题由学生自行选择,教师仅需在学生的课题选择及问题的深度上,设计学习任务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

 

山海学校结合校家社资源分布情况,从“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生涯规划与走读山海”四个维度设置实践课程主题,各年级在每个维度的具体实践课程主题则由该年级学生自主决定。

 

例如,在《自然生态与环境》维度,七年级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为“探秘蚝世界与螺钿艺术”,八年级自主选择主题为“生态吸附砖、数码探自然 ”,九年级则选主题“物联网生态园种植模型”,从各年级自选主题可以看出,各层级学生对不同知识面的渴求。

 

分层选学——课程自由

 

山海学校探索的实践课程体系依托各学段各学科知识体系、核心概念以及学生特点,分层设计、循序渐进,对不同学段的主题活动做到有效衔接。

 

实践课程主题遵循各年级、各学科、各学段知识本身的内容逻辑顺序,以及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各层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学不同课程,以满足各层级学生科学、公平地学习体验。

 

汪克勇介绍,实践课程的各个主题随着年级的递进,年级越高,体验活动难度逐渐加大,活动水平也逐步提高,跨学科门类越多,接触面也越广。主题与主题之间有“跨度”,有一定的挑战性;有“递进”,有技术增强性及相关知识能力的适当聚焦,体现内容的高度相关及认知的螺旋上升。如山海走读系列、国潮文创系列、海洋艺术系列以及智慧创工坊系列。每个主题可根据活动内容采用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与职业体验等四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开展活动。

 

例如,在《历史人文与社会》实践课程中,四年级开展“24节气文化时钟、《山海经》神奇动植物立体卡”体验,五年级走出校门开展“国潮文创——青铜焕彩、清明节鲜花敬英烈”等体验,六年级开展“《国潮文创——茶杯、屋脊上的宝藏嵌瓷”等体验。

山海学校《一起来架赵州桥——项目式综合实践课程》(山海学校供图)

 

师资自立——实时选优

 

值得得一提的是,山海学校在实践育人机制中,打破了传统教师界限,推行“行家理手+名师队伍”的师资自立模式,即,师资队伍由具体实践课程自行实时选配,可以是企业经理、可以是军人、也可以是环卫人,只要是该实践课程领域的行家,均可成为该课的指导教师。

 

例如,在《山海走读与生涯规划》实践课程中,四年级学生集体走进深圳市水务生态园,了解“水土保持”具体作法,水务局负责水土保持的专家现场担任指导老师,为学生进行讲解授课;五年级则走进南山区能源生态园开展,开展“垃圾去哪儿啦?”实践体验,该园区经理现场担任指导老师,为学生讲解垃圾如何从固态变成了气态,粉尘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收集再处理等;六年级学生走进学校周边的蛇口陶瓷厂和钢结构博物馆,陶瓷厂的老艺人和钢结构专家现场担任导师,从传统陶艺文化到现代钢结构创造城市文明等,详细为学生答疑解惑。

 

汪克勇表示,实践体验课程还需要教师通过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元化、相互关联的学习环境,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敏锐的洞察力,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理解概念,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山海学校开展的《探秘中国古典衣裳之美实践课程》(山海学校供图)

 

统计显示,山海学校已有22名教师成为综合实践“种子”教师,每位“种子”教师负责一个主题,并邀请4-5名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以及高科技企业、高校教师等“行家里手”,形成“跨学科教研团队”,共同分析学生发展需求,明确本主题的课程开发价值取向、重点领域和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研究知识核心概念,分析本年级学生,对主题单元展开设计。

 

山海学校位于南山蛇口,依山傍海,自然资源充足丰厚,是天然的教育场所。学生们可在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带领下,围绕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走访南山先进制造企业,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以城市未来建设者的视角,调查研究南山区的高质量发展,如在赤湾石油基地,了解犁式挖沟机、托管架、采炼过程及产业链,深圳最大的、产品最多的陶瓷厂学习传统非遗嵌瓷;在海洋艺术馆体验与探索生态保护、蚝文化与非遗螺锣钿等等。

 

山海学校实践课程体系营造了一个绿色、自由、健康、快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学生能够在自然情境中观察、体验,感知生活的原貌,和万物建立充满爱的正向关系,获得真实的成长体验。

山海学校开展的《宇宙有秘密——校长常识物理课》(山海学校供图)

 

正如一位家长写给学校的信中评价到:同一个班对知识熟练程度不同的同学,上课的节奏是不一样的,学校开展走班教学、分层选学,特别符合双减教育的精髓。因为自己孩子学习不是很好,学校推出的实践课程,双班主任制进行差异化引导培养,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慢慢培养起了孩子学习兴趣和信心,家长和孩子都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