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助力“小芦蒿”长成“大产业”
《诗经》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苏东坡在诗中写道“蒌蒿满地芦芽短”;汪曾祺说“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
在中国大地上,蒿这种植物,穿越千年,逐渐从不被认识的野菜变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位于淮河之滨的安徽省阜南县新村镇,被称为“芦蒿之乡”,这里种植的蒿是芦蒿。
因口感清脆、芳香浓郁,腊肉炒芦蒿、臭干炒芦蒿等美味备受食客喜爱。如今,新村芦蒿更是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村民致富的宝贝,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回到家乡,投身芦蒿产业,变身“新农人”。与此同时,金融等社会力量持续涌入,助力芦蒿产业“茁壮成长”。
老家的芦蒿火了
张文雅就是被芦蒿吸引回来的村民之一。
在种植芦蒿前,张文雅和丈夫一直在外打工,每个月有几千块收入,除去补贴家用,供两个孩子读书的花销后,所剩无几。2019年,看到家乡芦蒿产业一片欣欣向荣,她和丈夫决定回老家种芦蒿。
一开始,张文雅家承包了26亩地,虽没有种植经验,但他们很有干劲,积极地参加镇上组织的培训,和老种植户学习种植经验,第一年就卖了好价钱,第二年就又承包了10来亩地。
“芦蒿行情好,不愁卖。去年收割时,收的人就在地里等,争着要。”张文雅说,如今她们家种植了40亩,一年能收三茬,亩均收益在八千到一万元左右。她计划,今年将种植规模扩大到80亩。
新村镇大棚里的芦蒿
在新村镇,像张文雅一样的种植大户越来越多,像她一样从外面回来的人也越来越多。新村镇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地下水水质甘甜、土壤有机质丰富,孕育出新村芦蒿的独特味道。
新村镇党委书记张亮介绍,新村镇的芦蒿种植已有些年头,上世纪90年代种植规模就曾达上万亩。2015年镇委、镇政府在探索产业发展中发现,芦蒿市场需求量大,当地适宜芦蒿种植,又有群众基础,便将芦蒿产业确立为全镇主导产业,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编制《“本草芦蒿、康养小镇”规划》,规划非粮种植区3万亩,编制储备几十亿元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项目。
刚开始,村民积极性不高,当地政府则采取种植奖补、老户带新户等方式带动大家种植,并成立新村镇芦蒿种植协会,统一种植技术、田间管理和质量监测,建设14座地头冷库,实现分级分拣、保鲜储藏、速冻冷藏,减少芦蒿损耗;当地政府还积极对接金融机构,为村民解决资金难题;同时与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与经销商签订收购合同,拓展销路。
资料显示,2022年5月,中国平安和新村镇达成协议,依托集团综合金融与科技优势,对当地的芦蒿产业进行对接帮扶。其中,平安产险在新村镇芦蒿基地落地160亩芦蒿产业综合保险试点,未来五年预计为当地芦蒿产业提供10.1亿风险保障。近年来,平安银行还为当地农户定制芦蒿产业惠农贷,通过专项额度,以种植面积、历史数据作为收入依据,授信支持种植农户,首期授信1000万元。
为探索芦蒿种植端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方案,当地还携手中国平安打造数字芦蒿产业示范基地。基地里有土壤检测和气候检测、水肥一体化等智能设备,帮助农户对芦蒿种植基地进行管理。比如通过土壤检测设备,电子屏可实时显示土壤的氮磷钾含量以及土壤湿度等;气象站可监测风向、风速等数据。数据采集后,由卫星网关统一上传至星云平台,农户通过平安银行的“星云物联平台”和“数字村”小程序,就可实时获取芦蒿基地监测数据,调整水肥,给芦蒿需要的成长环境。
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黄艳(右一)、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右二)调研新村镇芦蒿产业,新村镇党委书记张亮介绍芦蒿种植情况
5月23日下午,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黄艳与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来到新村镇调研。在芦蒿种植基地,他们通过“数字村”小程序监测发现,当天大棚气温过高,随即操作手机对芦蒿进行洒水降温。马明哲兴奋地说:“小芦蒿也能发展成大产业,保险和金融可以帮助乡村振兴做更多事情。”黄艳也对芦蒿大棚的现代化种植设备赞不绝口。
当前,随着村民种植热情提升,芦蒿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新村镇芦蒿种植已达1.6万亩,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达3.2亿。新村芦蒿先后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绿色食品认证,成功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和“阜阳市十大名优农产品”。
将附加值“打上去”
在乡村的广袤大地上,新村芦蒿成为乡村振兴的翠绿地标。在商超、生鲜店面,新村芦蒿的市场表现更是不错。
不过,对新村镇来说,想要让农户挣到更多钱,只扩大种植规模还不够。
“只有一产种植,会让我们对市场特别盲从和被动,过去卖给线下批发市场,今天说十块一斤就十块,第二天说两块就两块,一点主动权都没有。”张亮说。他曾在上海调研发现,小包装净菜芦蒿,定价能达近14元。
新村镇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推动招商引资。彼时,正在南京从事蔬菜配送和净菜加工生意的王大伟得知这一信息后,动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新村镇芦蒿及大小包装的初加工产品
在产业基地建设初期,王大伟曾遭遇资金困难,中国平安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并给到基地员工每人一份免费保险,又通过贷款帮助解决资金问题,基地得以顺利运转。中国平安还为其提供产品溯源,承保食品安全。中国平安以“三步走”帮扶,帮助芦蒿创业者减少路障。
去年9月,王大伟的净菜加工项目启动,在11月至次年4月迎来芦蒿上市旺季。“正是过年前后,价格比现在贵。在湖北,毛蒿每斤批发价达10到12块钱,净蒿按斤卖18块钱。”王大伟说道。现在他们还推出真空小包装产品,延长上架期和保质期,消费者购买后只需清洗,就能做菜。
新村镇主动对接盒马鲜生、生鲜传奇、华润苏果等商超,签长年供货协议。不同于以往在村头收割、村头卖,新村镇探索出一条精品线路,直接带动新村芦蒿走向中高端市场。对张文雅等种植户来说,下游企业到来,缩短售卖距离,也拥有稳定销售渠道。“以前我们曾几家包车去往外地送货,非常辛苦,有时卖不上价,现在价格稳定,也不用起早贪黑了。”她说。
同样来到新村镇创业的还有张俊,他在新村镇成立安徽省红意芦蒿开发有限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系合作,研发芦蒿酱产品。从初加工到深加工,通过发展二产,提升芦蒿附加值。
平安好车主助农直播·阜阳新村芦蒿助农专场,张亮(右二)出镜带货
为推动产品销售,前不久中国平安还联动当地开展“科技强农 助农增收”线上公益直播带货,打通农产品销售通道,其中售卖芦蒿酱700多单。而这样的巧妙结合,也将金融帮扶的力量注入到新村芦蒿产业发展中。
在种植户、加工企业和金融等诸多力量共同努力下,新村镇的芦蒿产业附加值被“打上去”了。张亮说,芦蒿被誉为“本草芦蒿”,属于药食同源,根、茎、花、叶都是宝贝,以后还可以开发成饮料等产品,期待有志人士参与产业开发。
金融活水浇灌致富的种子
“以前我们这里的人大都出去打工,种地的都是年纪大的老人,留守儿童特别多。现在有了现代化设备和技术,种芦蒿收入提高了,年轻人愿意回乡了。” 王大伟说,随着产业越做越好能帮助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他们工厂忙的时候加工包装工人就有三百多号人。前不久,中国平安计划为米珞提供近800万贷款,米珞正计划升级设备,提升净菜加工能力,这也将进一步带动当地芦蒿产业发展。
当前,新村镇的芦蒿种植面积正向3万亩迈进。新村镇还组建“芦蒿办”“电商办”,成立镇级国有公司安徽新村芦蒿有限公司,力争打造成一二三产融合的芦蒿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不过,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亮曾多次前往山东等地调研,学习各地的先进经验。他说,新村镇还需要持续补短板,如育苗、机械化、数字化。
中国平安积极助力,在新村镇开展首期致富带头人活动,邀请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农业专家对农户进行科学种植指导培训,首期学员就有30位参加。
今年中国平安迎来35周年,中国平安方面表示,未来将继续从金融、技术、研学教育基地建设、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助力当地芦蒿产业发展,以金融活水浇灌致富种子。
5月23日,马明哲还参与此前平安捐赠4000万元参与援建的阜南县平安小学揭牌仪式。仪式上,中国平安携手中国青基会共同捐赠“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联合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捐赠上千本科普图书,并启动中国平安2023年支教行动。马明哲表示:"企业的本分是做大、做强,拥有反哺社会的能力。"
据悉,中国平安于2018年启动面向"村官、村医、村教"的“三村工程”,聚焦产业、健康、教育进行帮扶。2022年中国平安将“三村工程”升级为保险、金融、医疗健康"三下乡",以党建共建点为引领,发挥"综合金融+医疗健康"优势,聚焦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建设和谐美丽乡村。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平安已累计投入超770亿元帮扶乡村产业发展。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每寸土地都饱含生机。以中国平安为代表的企业积极投身其中,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惠农举措,助力乡村振兴,具有社会示范价值。未来,相信随着一股股力量汇聚,会让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