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行车日”主题论坛在京召开
6月3日,在第四个世界自行车日到来之际,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目标,以“促进中国绿色出行发展,减少交通温室气体排放”为主题的北京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作为该系列活动中的重要一环,2021世界自行车日主题论坛暨北京慢行交通宣传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同日举办。
2021世界自行车日主题论坛在京召开
此次论坛由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办,交通运输科技传媒(北京)有限公司(交通传思智库)承办,主题为“慢行交通助力绿色出行与低碳发展”,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把脉现状,面向未来,展开多维研讨,促进跨界合作。来自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投资协会投融资分会、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二十多家单位的代表参会。会议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培训室主任曾红鹰主持。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 贾峰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培训室主任曾红鹰
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贾峰,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李磊博士分别作主题报告。
贾峰指出,目前在交通出行领域公众减碳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为此,一年半前贾峰和他的团队做了两个实验:骑自行车上下班,并通过微博微信记录骑行过程,同时汇集网友反应,最终形成了关于如何进行绿色骑行环保传播的小型课题研究。
“从市民骑行意愿调查显示,骑行距离在5公里以内的为74%,每天骑行者占比为17%,其中有81.5%是出于通勤需要,78%为了节省时间。阻碍骑行的前三位因素分别是道路状况、安全和通勤距离。”贾峰说。
对于北京市近日印发实施的《2021年北京市城市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工作方案》提出,推动二环路等路段慢行系统建设和改造,鼓励和支持市民更多采用“步行+自行车骑行”的出行方式,贾峰深表赞同并指出,建设、完善和管理好城市自行车道路正是提高骑行率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他也表示对Active Mobility翻译成“慢行交通”有不同意见。从他个人亲身经历证实,无论是上下班通勤还是到位于市中心长安街的生态环境部开会,骑行均比自驾车和乘坐公共交通快十分钟以上。在拥堵的城市交通中,主动骑行实际上更“快速”、更省时、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因此,“慢行交通”的说法并没有体现骑行通畅、便利、省时的优点,希望相关部门身体力行,骑车体验下在北京早晚高峰时段骑行与自驾车在速度上谁更有优势。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
杜少中表示,推动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首先是观念上的改变,对于私家小汽车建议“理性拥有、合理使用”。他列举国外一些慢行交通友好城市,“虽然机动车保有量高,但是使用率低,公众基本都选择绿色出行,因此交通出行并不拥堵”,小汽车只是低频率地用来“改善生活”。其次是提高绿色出行的觉悟,并付诸行动。“当然,绿色出行还需要道路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杜少中说。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李磊
李磊博士认为,自行车不仅是一种简单、负担得起、可靠、清洁和环保的可持续交通工具,也是可持续交通的象征,传播了促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正面信息,对气候有积极的作用。
在分析慢行交通与自行车之间的关系上,李磊博士提出,“慢行交通”与国外Active Mobility概念内涵基本一致,属于概括性术语,是对非机动、人力驱动的民众基础性出行方式的总称。而自行车(包括助力自行车)最具使用的广泛性、通用性和系统的独立性、完整性,在慢行交通中占有较大比重。在他看来,“当前,控制小汽车数量,大力发展慢行交通,提升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水平,是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核心方向。”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李刚
在嘉宾发言环节,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李刚表示,无论是机动化、个性化出行,还是公共交通出行,都不是解决排放污染、道路拥堵等城市交通问题的全部。尤其是“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需要加强对慢行交通系统的打造,提高对自行车这种出行方式的重视程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原副院长李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原副院长李迅也认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交通规划,规划最难,难在观念。这也是打造慢行交通系统的核心问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刘振国则提出,对比多种交通出行方式,骑行属于其中的弱势,而目前慢行交通的管理还达不到张弛有度、科学高效的高水准,公众的安全意识也仍有不足,这对于推动慢行交通发展都造成一定阻碍。
不仅是在观念和管理上,北京工业大学建设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熊文认为,慢行交通发展还存在“走不通、走不安全、走不舒适”,同时在相关的规划、标准、评估以及考核上存在缺失。
“无论政府管理者还是公众,虽然已经有低碳出行的意识,但是在行动力上还是稍显不足。”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国强说,“慢行交通未来的发展还有一段路要走。”
在推动慢行交通发展上,专家学者们献言献策。交通运输科技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华建议通过政策建言的方式从顶层设计上立法,保障慢行交通的发展;北京交通大学风景道与旅游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余青对慢行交通体系建设提出“市场导向,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灵活设计,无缝衔接”的建议;北京首钢城运控股有限公司为解决自行车停车难,提供了自行车立体停车库的解决方案,成为慢行交通助力绿色出行的践行者。
如何利用自行车自身优势,跨界整合资源,最终构建慢行交通生态?
“在交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交通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可能其本身就是目的,是一种文化或者旅游方式,比如邮轮游,既有交通功能也具有旅游属性。”中国旅游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黄璜博士说。
实际上,自行车不仅是交通工具,也可作为普及教育、保健和从事体育运动的工具。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便提出要“为青少年打造最好的骑行城市”,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获得步行和骑行的安全知识,而实现这一目标“要有更好的骑行道,要有更好的骑行工具,要有更多的人”。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自行车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卢福泉则为中学生和大学生设计了全景校园骑行导览,以进行更广泛的骑行安全教育。
此外,中车城市交通有限公司旅游交通部总经理、山西中城文旅交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郁强,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刘瑞,北京自行车协会助力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林峰,环太湖国际自行车公路赛创始人陈峰都从各自专业的角度畅谈了推动慢行交通发展的建议与实践。
“这是一次开放、跨界的思想与观点的碰撞,”贾峰在总结中表示,“随着机动车道瘦身以及自行车道环境的不断改善,相信未来公众骑行的比率会越来越高。”
据悉,此次活动以“世界自行车日”为契机,通过组织以环境、交通、住建、文旅等相关行业(专业)从业者为主要目标人群的系列活动,引导中国政府、企业和民众关注和了解慢行交通发展的重要性,加快中国经济社会向低碳化、绿色化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