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在海拔5000米的无人区科考是什么体验

  2020-10-23 15:57:21

  从拉萨沿青藏公路一路向北,驱车两个小时就能到达念青唐古拉主峰的脚下。

 

  这里海拔已经超过4500米,就不会再出现大片大片的乔木植被了。放眼望去,车队两侧尽是低矮的草原与稀稀疏疏的砂岩,远处念青唐古拉山的积雪层掩映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

 

  “行走两亿年”科考队队员袁东勋是第二次进藏,11年前他首次经过这里时,两边还是砂石路、小平房,走很远才偶尔会看到一间民居。而现在公路、铁路、高楼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唯有远处的山脉与积雪经年未变。

 

  “艰难副本”的必要准备

 

  “行走两亿年”地层古生物科考队成员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下称:南古所)的研究员与媒体人、保障团队共计25人组成。队伍从拉萨出发,途经纳木错、色林错、南羌塘等地,最终深入北羌塘盆地的热觉察卡,就青藏高原不同块体的古生物多样性和古生物地理属性、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等地质事件做进一步探究。

 

  “行走两亿年”科考队队长张以春研究员是第17次进藏科考,丰富而老道的经验让他对藏地的气候与环境有全面的了解。在青藏高原这座“世界第三极”上,高原反应、强烈的阳光、凛冽的风沙等只是“初级考验”,一旦进入无人区,才是真正的“艰难副本”。那里昼夜温差极大,且沼泽遍地,还可能会面临各种不可预知的危险,更要防范野牦牛、棕熊、狼群等大型野生动物。

 

 

  出发之前,科考队在拉萨停留了6天,让部分已经出现高反的队员休整一番,也要在城市里进行补给。帐篷、睡袋、炊具、食材、太阳能板等必需品之外,队伍还配备了大量的汽油、柴油与煤气——行车、做饭、烧水都少不了这些。更有一些有经验的队员,随身携带了暖宝宝、防晒霜与遮阳帽。

 

  和以前不一样的是,这次的科考行动还多了一些“智能工具”。传统的地质科考中,锤子、放大镜、罗盘是必备的“三大件”,科考发现只能通过手写记在本子上。这次,科考队配备了随行的卫星信号通讯基站与iQOO 5 Pro智能手机等设备,能够实时在线记录、同步科考进度,并应用手机导航等功能。

 

  高海拔地区使用iQOO 5 Pro导航

 

  9月5日中午12点,科考队从拉萨出发,穿过那根拉山口,去往纳木错以北的班戈县。

 

  那根拉山口是跨过念青唐古拉山脉去往圣湖纳木错的必经之地,海拔超过5000米,地势结构特殊,是当地藏民心中的“圣地”。

 

  

  iQOO 5 Pro拍摄

 

  为了探索山的另一边,摄影师王金淼在山头“几上几下”,最终爬上了海拔5300米的山顶,拍到了玛尼堆看台上看不到的景色。在高原上,这种急速的剧烈运动其实并不可取,即便没有高原反应,但由于氧气稀薄,短时间内大量运动也会引发呼吸困难甚至缺氧,但王金淼考虑了几番后,仍然选择了“冒险”。在她看来,科学的突破就是探索未知的事物,而摄影师也是如此,寻找并拍下未知的美景,就是探索世界与挖掘自我的过程。

 

 

  其时天空晴朗,湖水蔚蓝,纳木错如一轮嵌在苍茫大地上的宝镜,碧波倒映着雪峰白云,湖周远山隐约可见,云层似乎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令人油然而生出一种“心灵被净化”的舒畅。

 

 

  “野外生存专家”

 

  9月7日,科考队到达第一个工作地点色林错北,并在此安营扎寨。

 

  在高原野外,选择营地也有多番讲究。周边要有高山融雪作为淡水补给,北面需依山挡住风沙,但不能离山体太近,防止遭遇滑坡或泥石流。同时,营地的地势要高而平坦,高是为了避免高原上突然出现的融雪水流,平坦则是要保障夜宿的质量。

 

  

 

  营地周边几条积雪融化汇成的小溪,成了科考队主要的淡水来源。这些水源中,有的水流极慢,上层水较为清澈,可以直接用水瓢等工具取用;如果是水流较快、较混浊的溪流,就需要在小溪一侧挖出水坑,引流沉淀后才能取用。

 

  用指南针确认方向、扎帐篷、挖坑、取水、运水……科考队员们各有分工,显然对一系列野外工作早已驾轻就熟。队员们笑称,地质科考的必修课,就是先成为“野外生存专家”。在笑声与调侃声中,营地很快初具规模,午餐的香味也适时地蔓延过来。

 

  下午,完成“生存工作”的科考队员们开始了“科研工作”。

 

  在离营地20-30公里的一个地质剖面上,南古所博士生乔枫在大面积的灰岩层中的碎片里,发现了一种直径几毫米,肉眼难以辨别的螺旋状生物化石。这属于有孔虫的一种,名为“䗴”,通过这种䗴的演化结构,可以进一步确定其属于“费伯克䗴”。在地质科研中,动物化石一般可以用来确认所处岩层的年代,费伯克䗴的生存年代跨度较短,主要生活在中二叠纪,这片岩层的年代就这样有了答案。

 

  对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的科考,最直接的意义是判断所处地层的年代,从而深入探究地形的成因,还原几亿年前的真实环境,追踪几亿年前的生物演化规律。比如科考队在色林错一站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确认“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到底属于南羌塘地块还是拉萨地块。这里的“木嘎岗日群”是班怒带上的标志性单元,本来是侏罗纪时代的一片海沟沉积,却有一些二叠纪时期的块体混杂在增生楔中。如果能够判断这些块体是从何而来,就能进一步还原这里曾发生的地质大事件,从而判断班怒带的所属。

 

 

  夜幕降临之后,四周万籁俱寂,唯余营地星光点点。在无光无声的群山之中,科考队似乎成了唯一的火种,孤独而炽热——正如科研一路艰辛而漫长,“忍受孤独”和“经历磨难”一样,都是必备的修行。

 

 

  解码地球的脉搏

 

  热觉察卡地处可可西里南部,海拔超过5000米,属于真正的无人区。由于昼夜温差巨大,这里夜晚温度达到零下,科考队员们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需要先给毛巾解冻,才能简单地刷牙洗脸,至于洗头和洗澡,更是无从谈起。

 

  

  低温环境下使用iQOO 5 Pro拍摄功能

 

  高原缺氧、早晚高寒、强烈的日晒、艰苦的营地生存条件,都是摆在科考队员面前的大考验。每天天不亮挣扎着离开温暖的睡袋,胡乱洗把脸吃点东西就前往剖面勘探,中午在无人区就着冷馒头和榨菜继续在半山腰上吭哧吭哧“挖土”……成了队员们的日常。

 

  地质科考的过程在旁人看来简单而枯燥,科学家们会先在地质剖面上摸索观察,一旦发现化石的痕迹,就用镐锤采集出来并用喷雾喷湿表层(这样更利于观察),仔细观察后,装入样品袋带回。采集的化石有大有小,科学家们会进行分类收集,后期在实验室做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内部结构。

 

  

 

  科学研究与考察往往意味着枯燥重复、忍受寂寞、历经艰难,但只要一块小小的、2亿年前的化石,就能让所有藏地的风沙与严寒,变得不值一提。

 

  第一次进藏的“行走两亿年”队员郑全锋被晒得面色黝黑,嘴唇脱皮,又因意外受了腿伤,但每次爬上剖面,他都是脚程最快的一个。他眼神熠熠生辉,笑起来憨厚得像个土生土长的藏民:“挖土是没意思的,但是下面都是宝贝!”

 

  摄影师和记者每天会随科考队员上山下山,有时候会使用iQOO手机记录科考场景与化石形态。让他们惊叹的是,在这样极端且恶劣的环境下,iQOO 5 Pro的功能仍然非常稳定,充电更是“几分钟的事”,有时出去打壶水的工夫,回来手机电就满了,没有出现任何“掉链子”的情况。

 

  15分钟 iQOO 5 Pro充电至100%

 

  这次“行走两亿年”大型科考报道在智能工具的辅助下,有信号、有电、有手机、有“OruxMaps”智能记录工具,尽管环境仍然艰苦,但相比30多年前的地层古生物科考,已经是天大的进步。

 

  1973年,古生物科学家在西藏参加科考之时,条件异常简陋,科考队员们蹚冰河、爬悬崖、用牦牛运送化石样品……在高寒、缺氧、雨雪、断菜、缺粮、陷车等困难夹击下苦苦坚持。一位科学家曾提到,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外,当时科考队员们最发愁的就是“中午饭”,从营地出发时无法带热食,干粮到了山上就成了“冰疙瘩”,勉强能吃的只有军用压缩饼干,在没有水的情况下用唾液一点一点润湿咽下。因为太难以下咽,队员们一顿饭可能都吃不了麻将牌大的一小块。

 

  这一次,早有先见之明的张以春队长给队员们准备了大量的零食,跟压缩饼干相比,“辣条”俨然成了珍馐美味。

 

 

  而就是30年前这次危险而艰苦的科考,完成了一项对青藏高原“摸清家底”的工作,获得了数以万计的第一手科学资料。在那之前,没有人知道青藏高原上的地下有什么东西。

 

  老科学家文世宣曾表示,“地层像是一本书,化石是里面的文字,我们要一页一页地翻开解读,有时可能会遇到缺页或缺字的情况,就需要继续寻找更细更多的线索,才有可能把书籍重新编纂完整。”当年的科考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而这一次,就是要在从空间和时间的双重维度上进一步细化答案。

 

  9月24日,科考队在西藏尼玛县中学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地质科普课。课堂上,张以春把化石比作“青藏高原上的精灵”。

 

  青藏高原被称作“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对我国甚至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安全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近年来,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仍然在持续发生变化,且是地球上生态变化最快的地区之一。比如受全球变暖影响,西藏地表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31℃,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面前,精确地界定人类的活动范围与限度,并建立起环境危机应对机制,从而既能保证人类的合理需求,又能维持高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对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

 

  老科学家章铭陶曾说过,“打开地球动力学的钥匙,就在青藏高原”。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对这片世界第三极有全面的了解,往往就要从地层中一块不起眼的化石开始。通过对地质和地理的考察,深入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感受“地球的脉搏”,看到从几亿年前到现在,地球自然演化的规律。

 

  本次“行走两亿年”大型科考为期一个多月,iQOO品牌作为“行走两亿年”项目参与者,同科考人员以及媒体人员一起深入藏地,将科考过程进行全景纪实,也成为科考报道中的重要工具。

 

  iQOO意为”I Quest on and On”,作为vivo旗下的独立品牌,iQOO的主要客群是精通技术的年轻消费者,为了满足“天生对现状持怀疑态度、不断寻求自我提升”的刁钻消费者,iQOO始终在不断追求极致体验,带来更快的充电、更好的体验,在外观设计、技术精进、电池续航等方面寻找更高的突破点。

 

 

  科学的探索亦是如此,需要不断地突破与尝试。有科考队员感慨,就算以前来过西藏很多次,同一条路走过10次以上,仍然不觉得枯燥和无聊,反而每一次都很激动,因为即将“采到自己心爱的化石,看到没有看过的现象”。

 

  这或许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事,让我们能有机会用脚步去丈量时间,尽可能地接近地球的本质,哪怕只有一点点,也意义非凡,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