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百度搜索“蝙蝠”会发生什么……

郑大墩  2020-02-14 19:04:08

  蝙蝠万万没想到,即使很努力地让自己长得不像食物,还是被人煲了汤。

 

  我们的祖先经过几万年的进化,把那些能引起我们生理反感的危险信号刻进了基因,为什么你看着这些东西会直犯恶心,因为他们不!能!吃!

 

 

  17年前,果子狸和中华菊头蝠已经联合起来警醒世人:野生动物不是食物。历史却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次新冠疫情的源头,又一次指向了当地海鲜市场里的野生动物交易……

 

  我知道你气,我也气。但为了让野生动物彻底消失在餐桌上,让我们平心静气的,从科学的角度聊一聊,野生动物为什么不能吃。

 

 

  野生动物好吃吗?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调研了一些曾经由于常识缺乏吃过野味的人,几乎所有人都说“很难吃”。

 

  在我们惯常的印象中,野味就是“山珍海味”。稀有食材理所应当的要比五谷杂粮美味。

 

  这其实是由于古时候生产资料匮乏,现代农业太发达而造成误解。如果有古人“穿越”到今天,会发现 “山珍”在菜市场随处可见,“海味”也被规范化捕捞、养殖。

 

  事实上我们能够在市场上买到的家禽家畜,已经是整个自然界最美味的几种食材了。几万年前,我们聪明的祖先也不知道该选什么动物来驯化食用,怎么办呢?挨个尝尝呗。

 

  就这样,牛羊猪鸡,胜出!

 

  滑嫩鲜美的大鸡腿它不香吗?

 

  人类在驯化动物,动物也在驯化人。

 

  几万年的畜牧,让动物界那些更好吃的亚种被挑选出来,经过一代代人的经验总结和科学饲养,养殖出肉质优良的家畜。而人类的口味也经过几万年的反向驯化,变得更喜欢家畜的肉质。

 

  而大部分的野生动物,由于每天都面临野外生死攸关的恶劣环境,要么脂肪奇厚,要么肌肉纤维极粗。为什么家鸭不会飞,而野鸭却可以?因为人家天天锻炼飞行技巧,那两块坚如钢铁的胸脯肉可不是用来吃的。

 

  除了肉质,更影响口味的是野生动物的腥臊气味。独特的气味是野生动物的二维码。用鼻子“扫一扫”,就能辨别排泄物中的气味信息,借此分辨对方的体态性别、甚至年龄和情绪,帮助它们划分地盘或社交群居。

 

  还有一些动物为了驱赶捕食者,进化出发达的气味腺体,这味道已经不能用“腥臊”来形容了。贝爷都知道吧,把爆浆的大虫子当点心吃的汉子,咬了口臭鼬肉,留下了这段“名场面”。

 


  除了难吃,野生动物更难“消化”

 

  家畜吃起来放心,是因为从饲养到销售都要经过很多严格的检疫程序。而野生动物的交易流通往往说不清道不明,更别说卫生检疫了。

 

  除了新冠病毒和SARS,埃博拉、马尔堡、H7N9、寨卡……这些可怕的传染病都是人畜共患的动物源疾病。

 

  当病毒进入人体,人类免疫系统就必须进行一场激烈搏斗,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发烧”。免疫系统火力全开,人的体温随之升高。但面对一些全新的病毒,免疫系统没见过,分辨不清好人坏人,来不及做出反应,整个人就被击垮了。

 

  和人不同的是,很多野生动物早就习惯了和病毒共生。以会飞的“病毒库”蝙蝠为例,几乎每天都处于“发烧”状态。它们的体温可以常年保持在40℃左右,相当于免疫系统时刻都在最高峰运转。在这样的“超能力”下,再厉害的细菌病毒也无可奈何。

 

  更要命的是,蝙蝠到处飞,其他野生哺乳动物很有可能成为病毒的“间接宿主”,人类在食用野生动物后,感染了蝙蝠携带的病毒,SARS就是这样传播的。

 

 

  别说吃“野味”,就连摸一下都有风险。

 

  果壳科普作家张博然说过:不仅食用野生动物存在风险,接触过野生动物的人可能也会被传染。传染病的风险,主要就是靠近和接触,包括捕捉和出售,逛野味市场,买回去拔毛加工之类的流程。

 

  退一万步讲,野味就没有一点儿神奇功效吗?

 

  呵呵,没有。

 

  没有试验可以证明野生动物的肉,含有人身上奇缺的营养元素。而且很多所谓的功效,不过是谐音和臆想。

 

  按照野味食客的逻辑,因为“穿山甲会打洞”,所以吃穿山甲鳞片可以通乳。能打洞挖坑的动物多了去了,为什么就揪着营养成分和手指甲差不多的角质不放?还有很多打着“滋补”旗号吃野味的,更是以形补形的巨婴思维。

 

  与其靠“谐音梗”进补,还不如去健身房撸铁。有些机能,只能靠合理膳食、健康作息、规律运动来增强。否则,就算吃了野味,该不行的地方,你还是不行。

 

  百度一下,拒食野味

 

  拒绝野味,你懂我懂。

 

  但还是会有无良无知的人在朋友圈散播野味滋补谣言;甚至有把“果子狸可食用”这句话写在儿童百科读物里的荒唐事。

 

  PS:武大出版社在网友指出错误后已经下架了该书

 

 

  更有人仅仅是为了人无我有的优越感,为了显摆“吃得起”,用野生动物的命,炫毫无意义的富。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让更多人了解野味的危害,2月12日,百度联合果壳,上线了“拒绝野味”搜索页特效彩蛋和百度百科词条。

 

 

  在百度搜索蛇、蝙蝠、果子狸、穿山甲、豪猪、狍子、野猪等野生动物名称,一个特效彩蛋就会被立刻触发。用几秒的快闪动画,呈现“不可食用”的关键信息,帮人们快速建立科学的认知。

 

  虽然我们无法让所有对野味执迷的人立刻顿悟,但值得肯定的是,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意见领袖、甚至是国家政策等,都开始频频呼吁“保护野生动物,拒绝野味,守护健康”。越来越多像百度与果壳这样的平台与科普机构肩负起社会责任,用通俗易懂的高频信息传递正确的“野生动物观”。

 

  拒绝野味,别让我们再付出更多的代价。


责任编辑:郭银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