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私房菜的魅力不在吃,在私房之趣

玛达姆王  2018-12-02 09:23:33

巴黎私房菜到底是神圣殿堂还是家庭伙食呢?

 

让·伊夫的私房菜作品:特色甜点冰淇淋马卡龙。供图/让·伊夫
让·伊夫的私房菜作品:特色甜点冰淇淋马卡龙。供图/让·伊夫

  巴黎私房菜

 

 

  文/玛达姆王

 

  本文首发于总第879期《中国新闻周刊》

 

  对我这种天生味蕾不发达的人来说,吃的重要性一直排在穿住行之后,在哪儿吃和谁吃往往比吃什么更重要。但我生活在一个以美食著称的城市:巴黎。

 

  仅在TripAdviser注册的巴黎餐厅就有18841家,数量惊人。要知道,全市人口才600多万呢。不过2017年巴黎有4100万游客光临,这些餐厅能生存,不算奇迹。

 

  并且,大多数好餐厅还需要预订。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4人以上想找个不错的地方吃饭,无论是正式的晚餐还是周末的早午餐,如果不预先订座就会四处碰壁。因为一般餐厅规模都不大,只能容下十几桌客人肩挨肩坐下。

 

  另外餐厅不追求翻台率,法餐以慢著称,餐厅点菜、上菜慢,客人吃饱喝足以后喜欢坐着慢慢聊天,而不急于买单走人。所以每家餐厅接待能力都不大。

 

  今年,热爱美食但从不做饭的朋友来巴黎度假,她的爱好是探访各地好餐厅。我们吃了若干TripAdviser上排名靠前的餐厅,其中不乏米其林一星二星三星、准米其林,吃遍传统法餐、法餐和日本餐结合的新法餐、希腊菜、意大利菜、西班牙菜和海鲜。

 

  大多数时候,我也吃不出什么好来,总觉得形式大于内容,还不如我在街角农贸集市上采购新鲜食材或成品,自己做点儿简单饭菜或吃面包水果更满足。

 

  更让我自己好奇和乐于一探的,是巴黎大厨的私房菜。

 

  旅法英国作家皮乌·玛丽·伊特维尔在《巴黎浪漫吗?》中写道:“在法国,高级烹饪与小资烹饪或家庭烹饪在传统上有天壤之别……也就是说,在大厨和厨子之间,一边是精致厨艺的神圣殿堂,另一边是朴素、丰富的家庭伙食。”那么,巴黎大厨的私房菜,又属于哪种呢?

 

  我们在“在大厨家吃饭”网站预订了口碑最好的厨师让·伊夫(Jean-Yves)的私家菜。所有评论都对他赞不绝口。

 

  他是西贡出生的越南人,热爱做菜,却遭到家人反对。在当了20年室内设计师之后,他终于转行,投身自己热爱的事业:做菜和招待客人。

 

  让·伊夫的家庭餐厅很小。

 

  进门是厨房兼客厅,楼上是主人的卧室和洗手间,一只小狗乖乖趴在房中间,安静地看着来借用洗手间的客人。

 

  客厅中间的地板镶嵌着玻璃,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位于地下室的餐厅。一张能坐12人的大餐桌占了餐厅大部分面积,布置是亚洲风味混合一点法国元素,很有味道,室内装饰本来就是大厨的老本行和拿手好戏。

 

大厨让·伊夫正在精心制作甜点
大厨让·伊夫正在精心制作甜点

 

  晚餐有两道前菜、一道主菜加一个甜品,不用说还有大厨根据季节亲自调制的开胃酒以及精心搭配的佐餐酒。让·伊夫曾在法国和亚洲学习厨艺,并喜欢在旅途中留心观察当地人的饮食,融会贯通到自己的厨艺中。他做菜喜欢采用各地食材,混合了法国菜、越南菜和泰国菜多种风味。

 

  第一道前菜是越南春卷,馅儿是加了柠檬草的烤鸡肉。第二道前菜是意大利饺子,饺子馅儿是剁碎的大虾、豆腐和野生蘑菇,以意大利沙巴雍甜酱调味,味道组合无论对东方还是西方客人来说都充满了新奇感。

 

  主菜则是烤鸭胸,淋上日式串烧酱、煮熟后弄碎的红薯和西葫芦与椰奶混合而成的调味汁,风味独特。

 

  晚餐分量很大,但同桌的西方食客无论男女老少都能轻松应付。

 

  一位西方少女(她是全桌唯一的未成年人)风卷残云般把甜品碟刮得跟舔过一样干净,说着话还意犹未尽地用勺子刮她爸爸的盘子。坐在我左边的这对父女是美国人,爸爸是艺术商,女儿是正在读高中的滑雪运动员,暑假来法国学法语。

 

  少女才15岁,已经是北美某滑雪排名榜第三名,估计登上奥运奖台指日可待。她见多识广,落落大方,和陌生成年人侃侃而谈,一点儿不拘谨羞涩。

 

  我右手和对面是越南裔四姐妹加白人大姐夫。四姐妹毫不讳言自己是越南难民。跟父母坐船逃难到悉尼时,三姐才一岁,只有老四在悉尼出生。现在二姐在伦敦工作,其他三姊妹在悉尼,都乐观开朗。

 

  作为难民,她们的成长想必是艰难的。据说她们的父母至今还在辛苦工作,目标是攒钱退休,然后可以多陪伴90岁的祖母。和我一样,越南裔四姐妹面前的主菜也剩了一半。吃不完的她们都倒在了白人大姐夫的盘子里,由他负责打扫——非常亚洲传统。

 

 

  上菜间隙,厨师来桌边寒暄。原来他也是越南难民,小时候跟父母从美国驻越南大使馆坐飞机逃难到美国(第二天西贡就被越共接管),成为1975年越南“430事件”前在惊心动魄的“常风行动”中从美国大使馆成功逃难的1000名越南人中的幸运儿。他们全家在美国住了一年,才辗转到法国。

 

  我坐在餐桌中间,一边是劫后余生的越南难民,一边是美国未来的奥运之星,两边的话题都新鲜有趣,耳朵都不够用了。

 

让·伊夫家混合着亚洲和法国风味的餐厅。供图/让·伊夫
让·伊夫家混合着亚洲和法国风味的餐厅。供图/让·伊夫

 

  如果说在厨师家吃饭是巴黎私房菜的主场版,那么请厨师来家做饭,应该算是客场版了。这更令人好奇,客场作战,缺少顺手的厨具餐具,大厨如何保持水准?尤其是朋友家里平时不开伙,家里厨具严重缺乏,虽然好歹有两只锅,但连锅铲都没有。

 

  到约好的时间,网站上看上去高大英俊实际瘦小的大厨德夫(Dev)拖着箱子孤零零来了——我以为他至少要带两个帮手呢。

 

  箱子里装着准备好的食物半成品。虽然事先已做过沟通,但设施的缺乏显然还是出乎厨师意料。对于他需要的大多数工具,我们的回答都是,没有。面对种种局限,德夫倒是相当淡定,说他有办法。于是留下他自己在厨房忙,食客们在客厅端着酒聊天。

 

  聊得兴起,德夫的身影突然无助地出现在客厅门口,原来被烤箱难住了。大家围着烤箱研究半天,都束手无策,后来总算把说明书翻出来,研究了一番,烤箱终于开始工作。

 

  经受了种种考验之后,晚餐还是按时鼓捣出来了。虽然是非正式家宴,但和高级餐厅规矩一样,每上一道菜,变身招待的厨师就会来到桌前,向客人一一介绍原材料。

 

  德夫是巴黎出生的印度人,说一口尾声上扬的法式英语,菜式则是印度、法国和意大利混合风味。条件有限,这顿晚餐当然不会太丰富,只有一道前菜、一道主菜和一个甜品。

 

  如果说摆盘还算过得去,味道对我来说则没啥惊喜,意大利米饭甚至稍微夹生。并且女主人完全不能沾辣椒,而印度大厨对此不知情,主菜放了一点儿辛辣调料,结果女主人一口不能吃。但她体贴地没出声,把主菜分给其他人。大家也都非常捧场,连连称赞。

 

  美酒配美器,主客个个阅历丰富,谦和低调,谈笑间,一瓶香槟、一瓶白葡萄酒、一瓶红葡萄酒下了肚。一顿饭宾主尽欢。

 

  那巴黎私房菜到底是神圣殿堂还是家庭伙食呢?我觉得介于两者之间。菜式选择有限,但菜品摆盘比起家庭烹饪还是讲究得多,味道和食材组合也更有新意。最棒的是,不像在高级餐厅那样,只能正式着装(夏天在没有空调的巴黎餐厅这可是一件苦差事),正襟危坐,窃窃私语,而是可以放松地大声谈笑,觥筹交错,酒酣耳热。

 

  所以,私房菜的魅力不在吃,在私房之趣。

责任编辑:郭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