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天水麻辣烫爆火,当地最知名的海英麻辣烫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客流。海英麻辣烫的烫菜师傅纳国平因为一句“烫不完,根本烫不完”和痛苦扭曲的表情火遍全网,海英麻辣烫也由此成了泼天流量的风暴眼。
2025年大年初七,纳国平打来视频电话,向记者展示店铺前排起的长队,嘈杂的背景声使得他说话只能靠喊。显然,约好的采访又没法进行了。他太忙了。纳国平的堂姐哈海英告诉记者,大年初六是他们节后第一天营业,虽然下午3: 40就已经停止放号,但等到把所有排队的顾客都接待完,已经快8点,排队的客人要等3个小时才能吃上麻辣烫。
泼天流量降临天水这一年,海英麻辣烫没有扩充店面,甚至没有多支一口烫锅。从90年代末的地摊摆起,在本地经营近30年,别人眼中的“苍蝇馆子”早已沉淀出自己的经营之道。哈海英说,道理很简单,99%的人都明白,但只有1%的人能做到。
流量最大的时候,对着锅边架起的70多部手机烫菜简直像一项极限运动,纳国平的身体和精神都紧绷到极点。一年下来,额头两边的发际线几乎退到头顶。
抛出橄榄枝的MCN机构越来越多,但他没有趁势变成一名职业“网红”。每天上午10点,他还是准时站到锅边,开始烫菜。虽然微信名改成了“我叫表情哥”,但他脸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当时的痛苦神情。表面上,他从“社恐”变“社牛”,笑意盈盈地与打卡游客合影,自如地与粉丝在自家的直播间互动,每天都在烟火喧嚣里浸泡。但打开他的朋友圈,封面图上,一只野鹤静立水边。
不是没分过神,但纳国平和哈海英最后的答案是“不动”。过去这一年,如何分辨诱惑、把握机遇,如何选择又如何判断,这是命运搭乘流量抛给纳国平和哈海英的难题。天知道,选择继续待在锅边、守住小店,他们得费多少力气。
以下是纳国平、哈海英的自述:
纳国平:网红的烦恼
去年天水流量最大的时候,我们上午11点开始营业,晚上6点左右就不让排队了。哪怕这样,人也没有休息,屁股不可能挨到板凳。一天只有两顿饭,我姐用馍夹点菜放在我和我姐夫手边,一会儿吃一口。那会儿我们还没有自己做直播,还能保证睡眠。身体和情绪都透支到极限,但没有崩溃过。店里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没时间崩溃,不能崩溃。
70多部手机架在锅边,围着你。面对那么多镜头,稍微一个动作不合适,都感觉压力大了。有的主播都快把手机伸进锅里了,我挺生气,语气也不太好,我说你离我远一点,离我的锅远一点。也不可能说得更重,如果不小心说句脏话,会害得人家直播间被封了。所有的一切都只能快速接受,强撑。
当时媒体来采访我,我就戴个口罩往外推,让他们找我姐。我自己出门也戴口罩,人家过来跟我合个影,我都不跟人合。想给我照个相,我也不给照。的确想把自己保护起来,藏起来,想自己一个人待一会儿。
一直等到“五一”过完了,我们有几个战友过来,他们就说:“哎,把你口罩扒掉,合影。人家千里迢迢过来,吃不上麻辣烫的话跟你合张影咋了?”把我说了一顿。从那以后,我就不戴口罩了,不抗拒跟别人合影了。我是个很“社恐”的人,现在“社恐”变“社牛”,回头想想,我也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
去年国庆节之后,慢慢地人流量稍微少一点,我心里面才真正开始放松了。你看我的发际线,本来在这里,现在已经这么高了。这么多人过来吃麻辣烫,你没给做好,担心各方面的问题,有几天睡不着,翻来覆去。其实没有出现过我们担心的情况,偶尔有人因为排队很焦躁,催我们能不能快点。压力大的时候店里面也会有小矛盾,但就像牙齿跟舌头,关系这么近也偶尔会咬到,有磕绊很正常。
2024年7月,我们在抖音开设了哈海英麻辣烫线上店铺,通过直播销售我们的麻辣烫料包。白天我得烫菜,也没时间跟粉丝互动,只能“挂播”。晚上店里忙完,10点半左右我就进直播间,给大家讲解怎么正确使用我们的料包产品,等下了播基本已经晚上12点了。
流量那么大,不论是麻辣烫的口味偏好,还是对我们的评价,都是说好说坏的都有。最大的挑战不是累,而是天南海北的客人里,有人会有过高的预期。我们开了直播后,很多人在直播间挑剔,比如今天还有人说我们服务态度差。
这也没办法,我们是一家小吃店,经济实惠能解馋,我觉得这是天水麻辣烫能持续红火的原因之一。但也因为是小吃店,不比国际大酒店,就像你喝了一瓶三块钱的饮料,不能要求它是五粮液的档次,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口味,小吃店很难完美符合每一个人的口味。
说实话,流量刚来的时候,我的朋友、亲戚都说,这么大流量,你自己也开个店,当时也有很多公司想包装我。我没同意,一是没人手,二是全国人民来了,需要我站在这个店里,我的本职是烫麻辣烫,而不是网红。
我是天水本地人,独生子,自己只有一个女儿,没什么物欲和压力,心态比较平和。我们家亲戚,包括我表姐哈海英,心态都平和。
1997年,我表姐哈海英初中毕业没有工作,我表哥也从天水钢厂下岗,没有经济来源,他们就一块儿弄了个麻辣烫摊位维持生计。从下午5 点多开始摆摊,摆两三个小时。我放学后或者周末就给我姐帮会儿忙。
我1998年入伍,当了8年兵。退伍后休息了半年,在一家民营企业找了份工作,但也不好干。我就跟我姐说想到店里帮忙,她同意了,于是一直干到现在。
按照餐饮行业的规律,每年“十一”长假结束到来年元旦都是淡季,人流量最少,但天水麻辣烫爆火以后,淡季我们店也要排一个小时。到了周末或节假日,就得排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我现在每天早上7点半左右出门,快8点到店里就开始工作,先帮忙收拾收拾店铺的卫生、串菜,10点半开烫。一开烫就是“烫不完,根本烫不完”,天天都是那样子,一直烫到晚上8点半。节后开门第一天,压力又来了,我就说呢,咋还这么多人?
我们定了一个营业时间,晚上8点停止放号,把最后十几位顾客的麻辣烫做完我们也就休息了。外地朋友过来一趟不容易,尽量能让他们吃上麻辣烫,但确实我们烫一天也特别辛苦,第二天还要有一个好一点的精神状态面对大家,营业时间上要有平衡。流量一直在,如果我们之前是“网红店”,那今年的目标就是做“长红店”。
纳国平(左一)与表姐哈海英夫妻
哈海英:长红的秘诀
天水麻辣烫爆火之前,我们服务的是天水本地,还有兰州、陇南、陕西这一片。2022年腊月,店里就已经开始排队了,2023年7月到8月,人流量非常大,很多人是走陕甘大环线过来的。比天水整个城市的流量要早半年。
海英麻辣烫经营到今年已经29年了,很多人从小吃到大。这些长大以后到外面上学的孩子,寒暑假一回天水,直接拉着行李箱过来,先吃一碗麻辣烫再回去。2022年腊月开始的流量,可能就是因为这些孩子拍美食发到网上。
我初中毕业后干了两三年服务员,还是没有稳定的收入。1997年,大街小巷都有人摆地摊,我就跟着摆。那时候不成熟,隐约觉得给别人打工还不如自己干。之所以选麻辣烫,就是因为投资小,卖也就是几毛钱一碗。
摆摊之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没有固定收入,心里特别彷徨,不知道何去何从。但从做麻辣烫开始,我感觉起码有事情做,自己能养活自己,自信心自然而然就出来了。从做麻辣烫开始,我的人生就顺了。
麻辣烫虽然简单,烫一烫拌一拌,但也是要用心的。麻辣烫的口味取决于辣椒、花椒、菜籽油,同样是辣椒,别人用的辣椒可能是10块钱一公斤,我要最优质的,12块钱。食材上,我们要比别人家的新鲜、优质、口感好。
麻辣烫口味重,但好多人他就舍不得多下一勺辣椒。一碗麻辣烫也就几块钱,每碗节省一勺辣椒,一天下来能节省多少?那就是纯利润呀,一般店家真舍不得。我们不去计算这些,反而抓住了顾客的胃,留住了顾客的心,久而久之口碑就传下来了。有些店顾客一多就会减量,但长期生意会下降的。道理很简单,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再者,要能守住这个店。我和我丈夫、弟弟到今天也是亲力亲为,不是舍不得多雇人,我们自己做和花钱请人做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老顾客吃的就是那个29年一直不变的味道。前几年我们生意也下降过,因为那时候家里有车了,就想出去玩,兴致来了就关门十天八天的,出去转一圈。老顾客来一次两次你不在,人家就不来了,我后来才猛然意识到顾客就是这样流失掉的。谁都有过那样的阶段,三十多岁,人家都能出去玩,你就守不住,也想出去走走看看,结果就是这样。
每个人心里都有诗和远方,那时候我也不喜欢每天都是油烟、一件衣服都穿不干净的生活,风吹日晒也觉得很委屈,难道我的青春要全部撒在麻辣烫里面吗?所以结婚以后,生了孩子,中间也停过一两年,后来我们觉得还是做麻辣烫比较稳定,2003年就在四合院里开了这家店。40岁一过,心慢慢定下来了,做事也就稳定了。
2024年三四月份火的时候,因为忙,整个人看起来是麻木的,但头脑还是清楚的,客人远道而来,从凌晨开始排队,排十多个小时,我心里也不好受,一心想着能把每天拿到号的客人诚心诚意地接待好,到晚上八点多能安安全全地结束,这是最重要的。
那时候,全国各地各种人都要来和我们合作,都是要运营、引流、授权。说实话,这三个名词我们听都没听说过。我就问,你拿啥跟我合作呀?谈的过程中,就全部婉拒了。很多人连方案都没有,就是空口谈,我觉得很可笑,这不是我期望的合作,真以为我卖串串就好糊弄?
也有好多人找我弟弟合作,他当然一下子飘上天了,情绪就很焦躁。我们毕竟是姐弟,我弟弟很单纯,一点都藏不住事,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他一个眼神我就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到5月份我就找他谈,你做选择我不拦着你,但是你要想清楚,不是你带火了麻辣烫,是麻辣烫带火了你,这是不一样的。你站在烫串的位置,头顶的就是“哈海英麻辣烫”这几个字,你的价值就在这个牌子底下,你如果离开这个牌子,离开那个烫串的地方,去别家带货,热度没有了,可能啥都不是了,但我照样卖麻辣烫,咱们两个就是互相打脸,让别人看笑话。我们把麻辣烫做好,流量和热度自然会持续,你站到我这,你永远是有价值的,价值永远也是你的。
就像一张桌子四条腿,过去他是其中一条腿,现在是我们两口子和所有员工搭了这张平台,让弟弟成了明星。
我弟弟最可贵的一点就是坦诚,没有小心思,不会放水。摆摊的时候他就是这样,看起来大大咧咧,来了就帮我洗碗,安排给他的事情都能实心地做好。他从来不会因为生病或者外面的朋友叫他去吃喝而耽误今天的工作。我对他特别放心。
做生意的人,很多人看着你起来,心里可能会不平衡,但我弟弟从来没有,你生意好或者不好和我也没啥关系,反正你给我的工资肯定比一般的要高嘛,我也不打听外面给多少,反正你给我多少我就拿多少。去年5月我们成立了公司,大家都有股份,开始销售麻辣烫料包,也开放了一家加盟店。
我们的合伙人是弟弟的战友,他也做餐饮,一开始想在西安开直营店,但我认为直营店做起来特别耗时耗力,做了也不一定能做好。还不如用料包产品满足我们店铺接不住的需求,好多外地人因为工作忙,想来来不了,来了排队又排不上。料包产品,配比做好就比较稳定,客人排不上队可以带回去一点,也可以在线上下单。加盟店也是公司有了章程约束以后才尝试。
我们的要求是稳中求胜,最重要的是稳质量,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我以前犯过错,从麻辣烫跨界到火锅,但跨步太大就失败了。
麻辣烫是小生意,用自己的劳动挣钱,不会亏本,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赚少了就混个嘴。但如果你做的生意大,摊子大,要找大厨和服务员,那费用就高了。现在的孩子,很多说投资创业失败,因为他们起手就是做老板,一人拿家里给的几十万,铺得太大了,结果就只有失败。
以前守着店,老感觉时间不是自己的,希望能出去转转,放飞自己,最后就是为了生活,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做好麻辣烫。现在已经不会想那么多了,因为都是空想,还是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天,说不定就会出现一些闪光点。就像你们来采访我们,就是一天天过着,自然而然出现的闪光点。
现在看着那么多年轻孩子开始摆地摊,像我年轻时一样,我经常会恍惚,好像时代也在轮回,一切又回到了从前。
记者:王宇
编辑: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