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自2010年后再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形成政策组合,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这是宏观政策目标和思路的重大转变。
会议内容同时提出“稳住股市楼市”“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田轩表示,这意味着决策层对资本市场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经济战略的高度。相较于超常规的行动计划,未来高质量的切实行动或许更为关键。
田轩。图/受访者提供
“提高财政赤字率,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
《中国新闻周刊》: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评估中,能看出哪些信号?
田轩: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困难评估确实非常充分,包括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困难。而且,本轮经济工作的决心强大且坚定,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包括“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等,表明我国将采取超常规的逆周期调节手段来进一步稳经济、促发展。
会议提出的具体工作举措力度较大,通过完善政策工具箱的运用,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同时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评价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双扩张”组合?明年应怎样发力?
田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自2010年后再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形成政策组合,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体现出决策层对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以及直面新变化和新挑战的积极态度。旨在通过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来刺激经济增长,应对内外部挑战。
货币政策方面,未来传导机制的改善应重视降低融资成本、优化信贷结构、重视结构性政策工具的使用,通过降准降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用好各类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领域的信贷支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强化与财政、产业、区域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确保政策形成合力,满足合理资金需求,并对高杠杆行为加强监管,确保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政策工具箱”里未来值得关注的有降准、降息等总量政策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抵押补充贷款(PSL)、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以及创新性政策工具,为特定领域和行业提供支持。
财政政策方面,要促进投资与消费并重,需增加财政支出,提升中央赤字率,扩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在确保财政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举债空间可再提升10%至15%,每年发行至少2万亿的超长期国债等中长期经济财政政策规划。加快推进专项债的发行,合理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并建立健全专项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扩大专项债对社会资本的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如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以及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发展领域。
《中国新闻周刊》:你评价此次财政政策的转向更为亮眼,为什么?
田轩: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提高财政赤字率”,这是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过的,之前都是类似“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这样的表述。这一转向,是针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面临的内外压力做出的科学研判,是跳出过去“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思维,站在更长的周期来进行的宏观布局。
据测算,2025年若要达到5%左右的合意经济增长目标,广义财政支出应较2024年增加2.6万亿元。预计明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赤字率将会从3%提高到4%左右,这样的好处是有更强的宣示作用,并且不需要从其他地方调入较大规模的资金。
提高官方的赤字率可扩大政府投资,直接提振总需求,并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增强市场信心,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引导居民增加消费,从而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合力。
“稳住股市是加强预期管理的重要抓手”
《中国新闻周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住股市”放在更高站位,具有怎样的深意?
田轩:总体上是为了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激发活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同时推进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增强市场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满足不同投资者和企业需求,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股市是配置金融资源的重要一环,通过稳住股市,可以进一步优化市场机制,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改善市场结构。稳住股市也是加强预期管理的重要抓手。通过稳住股市可以稳定市场预期,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新闻周刊》:会议指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如何理解改革的主线?
田轩:“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要完成从融资市场向投资、融资均衡发展市场的转变。未来值得关注的主线包括:加大宏观政策对金融市场的调节,确保资金供给与融资需求相匹配,实现量的总体平衡;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如优化发行上市制度,简化上市流程,提高审核效率,通过优化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等市场功能,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加强信息披露,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增强市场透明度。
“稳住”和“深化综合改革”的同时提出,不仅再次确认决策层对资本市场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经济战略的高度,并且体现了短期求稳、长期求质优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国新闻周刊》:“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当前面临哪些卡点堵点?
田轩:主要包括入市通道不畅、权益投资比例限制、考核机制不完善、基础制度不健全等方面。具体来看,当前中长期资金在进入资本市场时准入门槛较高,且对社保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等资金的权益投资比例政策上限偏低,已无更大入市空间;关于中长期资金考核周期实际偏短、容错机制不健全,容易受市场短期波动影响导致投资行为短期化,难以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部分上市公司质地不佳,投资价值欠缺,资本市场中长期投资的激励机制不足,缺乏长期稳定的收益预期;入市后面临信息获取不充分、不对称的问题,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无法满足长期资金风险控制要求。
《中国新闻周刊》:会议内容提出“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具体是怎样的探索?
田轩:这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创新政策工具,优化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管理,加强风险评估与管理,尤其是通过政策干预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
具体来看,中央银行可能会进一步细化宏观审慎监管指标,如调整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增强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积极探索逆周期调控与金融稳定间的平衡点。深化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探索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重框架下,对金融市场进行更为精准的流动性调控。
中央银行可能会创设更多新的金融工具,增加对债券市场的参与,探索更多支持股票市场的措施,如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以及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等,调节市场流动性,稳定资本市场。观察、评估金融市场风险,在必要时,中央银行可能会采取更加积极的市场干预措施,如调整准备金率、利率等,阻断或弱化金融市场风险累积,维护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
“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
《中国新闻周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背后的难题是什么,如何整治与规范?
田轩: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表述是“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这是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
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所谓“内卷”,简单来说就是过度竞争,意味着没有企业能提出新的盈利模式或新的利润增长点,结果就是所有人都在存量市场中博弈,会导致企业利润下降而进行降本增效,进而导致产品与服务质量降低,不利于技术创新与行业进步。同时,无底线的价格“内卷”,一旦形成持续的物价下行预期,消费者会选择持币观望,从而延迟消费。
“内卷式”竞争现象持续存在,背后的难题和堵点主要包括资源有限、市场机制不合理、信息不对称、缺乏合作等。
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重点整治与规范。需改善营商环境,尤其是要破除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制度壁垒和区域保护主义;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市场合作与信息共享,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同时发挥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的作用,减轻个体在竞争中的压力,促进公平竞争。
解决这一问题,根本的方法是将存量转化为增量,通过政策激励和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体通过进行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等手段扩大市场规模,走差异化竞争路线,创造出更多的市场增量,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部署。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建议,必须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长期仍要以“改革”为关键词解决关键结构性问题。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田轩:需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包括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确保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不受影响,同时,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教育人才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例如,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财税制度改革等,促进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力度减税降费、优化转移支付制度,并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等,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还要推动资本市场改革,以全面推行注册制为引领加快推动资本市场生态系统的重塑,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并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引入中长期资金、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降低金融杠杆等方式,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田轩为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