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比“看谁活不下去”?这个行业动手了

陈惟杉  2024-10-30 14:52:15

光伏行业的现状多少有些让人感到困惑。

 

一方面,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市场需求仍在增长,每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不断创下新高。另一方面,从上游的硅料,到下游的组件,光伏行业全线产品价格均击穿成本线,企业陷入亏损境地。如此矛盾的情况同时存在于当下。

 

10月18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其测算的光伏产品“最低成本”,试图刹住价格下降的趋势,缓和行业“内卷”的态势。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本应蓬勃发展的光伏行业,何以迅速进入低价搏杀的境地,以至行业协会不得不设定“最低成本”?

 

价格为何击穿成本线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测算,光伏组件0.68元/瓦的成本已经是当前行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的最低成本。

 

这一“最低成本”如何核算?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解释,考虑当前行业严重供过于求,企业为消化库存正在极限经营,上述成本测算并未将折旧纳入,因此实际上是低于真实生产成本的,更低于包含三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全成本。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表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第五款之规定,投标报价低于成本或者高于招标文件设定的最高投标限价,评标委员会应当否决其投标。未来,协会将和市场各方一起关注招投标结果,如出现违反招投标法的招投标结果,将寻求通过行政监管和法律裁判来解决。

 

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琼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从法律角度来看,行业协会并不具备设定“最低成本”的权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发布行业内的成本参考数据,供企业和招标方参考。这些数据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可以作为企业和招标方在制定投标报价和招标方案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吕锦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协会不应设定底价。但是光伏市场情况特殊,从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组件价格持续下跌,甚至低于现金成本,也就是协会测算“最低成本”使用的口径,即不包括折旧费用、“三费”等在内。协会发布的“最低成本”其实很低,如果维持这一价格水平,企业亏损额度仍然较大。协会更多在提出倡议,即价格不应继续下跌,否则招投标时竞价下跌没有底线。

 

在协会发布“最低成本”前,组件价格仅有每瓦六毛多。目前,经营较好的光伏企业现金成本约为0.75元/瓦,加上折旧成本接近0.8元/瓦,再加上企业费用率成本接近0.9元/瓦。因此,业内公认的光伏组件盈亏平衡点是0.9元/瓦。

 

10月22日,安徽合肥一家能源公司的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研发检测新产品。图/中新

 

吕锦标年初测算的组件盈亏平衡点还是1元/瓦,但是N型电池技术进步速度超出预期,成本快速下降。

 

“今年一季度,组件价格在0.85—0.9元/瓦区间稳定了一段时间,业内预计二季度价格会逐步回调,没有想到再次急剧下挫。”吕锦标说,当时光伏组件价格出现踩踏式竞价下跌。

 

如果放到更长的时间维度审视,这一轮光伏周期颇为漫长。有光伏组件头部企业高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到2023年二季度结束,当时上游原材料硅料价格高企推高组件价格,逆转了长期以来组件价格持续降低的趋势。2022年年底,国内组件价格超过2元/瓦,回到2017年、2018年的价格水平。

 

但是随着硅料环节扩产打破供给瓶颈,光伏行业全产业链价格从2023年第四季度以来持续下跌。2023年底,光伏组件价格相比年初近乎“腰斩”,跌破1元/瓦,直到2024年二季度来到0.6元/瓦的价格区间。

 

光伏产业链从上游至下游分别是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硅料主要指多晶硅,由硅矿冶炼、提纯而来。硅片是硅料制成的硅棒、硅锭切割而来,再经过加工制成光伏发电的核心部件电池片。最终,电池片互联成为组件。

 

产品价格击穿成本线的情况,不仅存在于组件环节。2023年四季度至今,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价格都跌去一半左右,各环节产品价格均创下历史新低。以硅料环节为例,在2020年下半年开启的周期中,售价一度达到30万元/吨,如今跌至每吨4万元出头,而硅料的盈亏平衡点是5万元/吨。

 

当产品价格击穿成本线,光伏行业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几乎是必然。2024年上半年,硅料龙头协鑫科技净利润亏损14.8亿元,同比下降127%;硅片龙头隆基绿能净利润亏损52亿元,去年同期盈利92亿元,同比下降157%;另一家硅片龙头TCL中环净利润亏损30.64亿元,同比下降167.5%;组件厂商晶澳科技净利润亏损8.7亿元。

 

一些组件厂商虽有盈利,但是净利润同样大幅下滑,例如组件出货量第一的厂商晶科能源上半年净利润为12亿元,同比下降69%。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解释,即便当前部分企业单纯组件制造和销售尚有微薄的毛利,也是建立在硅料、硅片、电池片、玻璃等重要原辅材料严重亏损的基础上,这种情形是不可持续的。

 

当实际售价击穿企业盈亏点,企业“卖一瓦亏一瓦”,持续亏损出货,则意味着企业现金流缺口不断扩大,不断“失血”。仍以2024年上半年数据为例,晶科能源上半年流出现金67.8亿元,隆基绿能母公司更是流出现金108亿元。

 

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等3家组件厂商今年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均为负值,分别是-16亿元、-18亿元、-1.6亿元。

 

亏损出货的背后是行业难以止住的“内卷”。

 

强劲需求背后的供给内卷

 

供需关系是决定价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据市场机构IHS的数据,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386吉瓦,其中国内市场新增装机占比52%。尽管组件价格大起大落,困扰下游光伏应用,但是2021、2022和2023年的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分别是176吉瓦、246吉瓦和386吉瓦,2024年全球与国内新增光伏装机量仍会增长,说明全球光伏市场的韧性和潜力。

 

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风电光伏装机合计达12.06亿千瓦,提前6年实现了2030年规划目标。换句话说,光伏市场需求强劲。

 

“光伏行业的发展一直与行业周期相伴。2020年之前,也就是光伏普遍实现平价上网之前,光伏应用规模受政策影响更大,行业周期多由政策变化所引起的需求侧冲击造成。但是这一轮周期情况不同,主要是供应侧冒进,但需求侧仍在快速增长。”前述头部组件厂商高管坦言,去年第四季度,他已经做出“光伏产业目前处于史上最卷进行时”的判断。

 

“一段时间以来,正是因为行业前景美好,光伏产业自然受到地方政府、资本的关注。如大量资本涌向光伏产业,即使短期亏损,也仍看好长期市场表现。一些原本在美国上市的光伏企业此前基本没有融资能力,这一轮之所以抓住机会就是回到A股打开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后实现扩产、增长。”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资本确实在这一轮光伏行业产能扩张的过程中推波助澜。

 

去年第三季度,晶科能源曾提出过一份97亿元的定增计划,用于投入山西大基地首期28吉瓦工程。这份定增计划一度被质疑将股市作为“提款机”,而从中也不难看出企业扩张产能的热情。按照晶科能源当时发布的计划,计划用两年时间、分四期投建56吉瓦的山西大基地,投资总额达到560亿元。

 

在资本、地方政府的热情助推下,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迅速扩产,将各环节产能推向太瓦级,也就是1000吉瓦。对比近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供需错配显而易见。

 

如今,光伏产业各个环节产能扩张的脚步已经停下。“理性和稳健的企业肯定会重视产能利用率,不会再实施激进的扩产计划。”前述组件厂商高管表示。

 

“比如硅料环节,对于那些只投入数百万元到数千万元,正在筹备的扩产项目,企业去年三季度均已暂停,解散团队。2024年仍有新增产能投产,这些产能多是设备预付款已经支付,甚至现场已经在推进的情况。”据吕锦标测算,今年年初,硅料产能已有205万吨,预计今年新增产能约有145万吨,但是年初以来陆续投产的产能只有60余万吨,另有80余万吨产能选择不投产,以减少损失。“一些产能原本计划在春节后投产,但因价格急剧下跌而放弃。”

 

10月14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上海举行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专题座谈会。各位企业家及代表就“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充分沟通交流,并达成共识。

 

但是推动低效产能退出并不容易,吕锦标认为,难以通过压缩低效产能达成供需平衡,因为多出的产能其实也包含近年新增的优质产能,产业链的四个环节——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皆是如此。

 

他解释说,比如硅料环节,近年扩张产能5万吨起步,而且运行参数全球领先。不同企业的产能间存在差别,但并无等级差别,一些老旧产线已经被淘汰,难以在多出的产能中区分先进落后。再比如电池环节,电池技术路线已经迅速完成从P型到N型的转换,N型电池产能已有八九百吉瓦。

 

除去新增优质产能,产能也早已集中于头部企业,行业已经没有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随着光伏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光伏制造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光伏制造主环节的经济规模到了10GW。”前述组件厂商高管告诉记者。

 

吕锦标进一步解释说,目前产能集中在头部企业,比如从各个环节的出货量来看,八九成集中于头部企业,因此也不存在一些人建议的将二线三线企业淘汰的前提。据他统计,组件出货量前六的企业今年的出货计划合计接近590吉瓦,今年全球需求满打满算仅有590—600吉瓦。“过去行业确实存在一些只有一两个吉瓦产能的小企业,在头部企业产能不足的时候代工生产。如今头部企业已然产能过剩,这些中小企业多在去年第四季度停产。目前中小企业只存在于配套产业中,生产背板、银浆、胶膜等产品。”

 

相比于压缩低效产能,有业内人士向记者直言,关键就是头部企业降低产能利用率,也就是减产。但是在供过于求,售价已经击穿成本的情况下,头部企业减产的步伐仍然较慢。

 

在光伏行业一些环节的产能超出需求百分之五六十,甚至百分之七八十的情况下,吕锦标认为,虽然产能利用率已经在压降,比如硅片产能今年一季度还开得很满,二季度经历比较大幅度调整,但是调整依然没有到位。

 

在吕锦标看来,硅料产量至少应该压降到单月产量能够被消化的水平。“相比压降产能利用率导致成本上升,当下急需让产品价格回归正常,否则会进入恶性循环。而且未来产能利用率不可能再像前几年那样,满负荷生产,甚至达到110%的产能利用率。”

 

在供需严重错配的情况下,企业宁可亏损生产也不愿减产,背后是对于市场份额的争夺。

 

行业心态待转变

 

对于企业减产为何困难,前述业内人士向记者解释说:“过去企业总喜欢‘讲故事’,比如一年拿出一两百亿元资金亏损,打击对手、清理‘牌桌’。但是这一轮周期中,如此套路难以成功,因为竞争对手之间的情况基本一样,反而负荷越高的企业亏损越多、‘失血’更快。”

 

他认为,当前更重要的是头部企业如何“做减法”,不要认为暂停一条产线,或是缩减一点出货计划就是在竞争中失败,而是可以“以退为进”。比如企业年初的全年出货计划是100吉瓦,是不是可以压缩到七八十吉瓦?当然,企业担心自己压降出货量会被其他企业抢去市场份额,但是这些市场份额哪怕被抢去也是“卖一瓦亏一瓦”。如果大家都能压降百分之二三十的产能利用率,价格可能很快会回到成本之上,至少不亏,甚至盈利。

 

显然,头部企业之间一定程度上正在陷入博弈困境。

 

吕锦标认为,企业应该意识到正在经历的这一轮周期的特殊之处。“我们需要区分行业正在经历的周期与此前数次周期的不同之处,过往周期是市场萎缩,甚至‘归零’,企业之间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如果不在萎缩的市场中抢夺份额,企业就会被挤出市场。当前周期的特点是市场仍在增长,如今来看今年国内光伏市场至少可以增长20%。”

 

不过他坦言,企业也有为难之处,停产会造成负面社会反响,与供应链企业的关系也会受到影响。“但是与其被逼迫停产,不如主动压降产能,以逆转价格跌势。”

 

如此“内卷”造成的伤害不仅体现在单个企业的财务报表。

 

“今年的财务报表情况大家心里都有底,关键是不要将这种不良竞争的局面带到明年,这也是行业急于解决的问题。”前述业内人士向记者感慨,长此以往不要说发展、研发资金存在问题,企业生存也成疑。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也表示,低于成本的投标只会带来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下降,最终不利于项目的长期与稳定运行。下一步,针对低于成本中标,以及低于成本中标后可能出现的以次充好、不能履约的行为,协会将予以关注,并考虑采取全行业通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等方式,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正是由于头部企业在技术、成本等方面没有太大差别,‘你亏多少我也亏多少’,因此从年初开始已经进入比拼现金流的状态。”有接近光伏行业协会的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现金流相当于企业的“血槽”,企业正在想尽办法补充。

 

10月20日,晶科能源发布公告称,计划通过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的方式在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如若成功获批,晶科能源将有机会成为第一家通过GDR登陆德国资本市场的中国科创板公司。就在同一周,阳光电源也宣布了通过发行GDR赴德上市的预案。

 

对于赴德上市的理由,晶科能源在其公告中表示,光伏行业为重资产及资金密集型行业,技术迭代快、市场需求旺盛等特征要求行业内企业保持高强度的资本投入。“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将有效缓解公司经营规模扩大带来的资金压力。”

 

但是吕锦标认为,在光伏行业“内卷”的情况下,企业上市融资必然受到影响。“当然,目前银行尚未对头部企业抽贷,头部企业也很注重与银行沟通,不过银行肯定会警惕企业对于贷款的过分依赖。”

 

有光伏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行业担心头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以“看谁活不下去”的形式定输赢。“其实如果行业中有一两家头部企业兼并其他企业,也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是如果头部企业间延续如今的竞争态势,最后可能不会有企业有能力兼并其他企业,最终由行业之外的资本下场收购,这必然会影响行业的持续进步。”

 

今年8月13日,通威股份提出一份收购案,拟以不超过50亿元,收购同在全球光伏电池片出货量前五榜单的润阳股份51%股权。2023年6月,润阳股份曾拿到创业板IPO批文,估值高达400亿元,计划发行10%股份,募资40亿元。一年之后,市场环境巨变,IPO批文过期,润阳股份未能上市。通威股份提出收购案之时,润阳股份估值缩水四分之三,仅剩98亿元。而通威股份自身尚处在困境之中,收购润阳股份仅处在初步表态和尽调阶段。

 

行业正希望将自身从“内卷”的状态中拯救出来,提价是第一步。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给出0.68元/瓦的“最低成本”后,光伏组件招投标价格有所回缓。10月22日,中节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光伏组件框架协议采购开标,共有13家企业参与投标,综合报价在0.675—0.722元/瓦,均价0.694元/瓦。13家企业中,11家企业平均单价不低于行业协会测算的0.68元/瓦“最低成本”。

 

8月底以来,硅片市场占有率相加过半的隆基绿能、TCL中环也曾宣布小幅上调报价,率先抵制恶性竞争。

 

据吕锦标观察,“最低成本”具有导向作用。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出价已经不再低于“最低成本”,“一些企业在分布式光伏市场的报价也在几分钱几分钱地上调,需求端完全可以接受更高价格。在光伏平价上网之初,组件价格约为2元/瓦,当时光伏电站曾经算账,如果价格下降到1.5元/瓦,电站收益率会得到大幅提升”。

 

“我对于行业依然乐观,只是没有想到这一轮周期如此漫长,但最后终归会调整。”前述组件厂商高管表示。去年年底,他曾表示,预计在2024年年内,市场将回归常态,恢复可持续增长。如今,周期可能被进一步拉长。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头部企业放弃通过低价追逐更高的市场份额。”吕锦标认为,光伏产业上下游企业的观念都需要转变,不要再想着某个环节的产能突然紧缺,进而带来暴利。

 

发于2024.11.4总第1162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光伏反“内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