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红船”是如何启航的

  2021-06-28 16:22:32

  “红船”是如何启航的

  文/章百家

  发于2021.6.21总第1000期《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共产党是20世纪初期在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综合催促下诞生的。百年之后,在回溯这个毛泽东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时,我们的视野更加宽阔,对这段历史的背景和细节也有更多更准确的了解。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呈加速之势。其重要方面是工人阶级的长成、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和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形成。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这场革命虽以妥协告终,却开辟了20世纪伟大中国革命的时代,其具有的深刻内涵随岁月流逝而愈加彰显。

 

2017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31日上午,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习近平带领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图/新华

 

  辛亥革命也掀起了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第一波浪潮。各种名目的政纲、宣言遍布报刊,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流传。辛亥革命还加快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转变。辛亥革命后10年,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政局动荡不定。新文化运动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这本杂志更名为《新青年》,鼓吹新思想、新文化、启发新觉悟、造就新青年的宗旨一目了然。

 

  新文化运动能够蔚成风气,还得益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教育改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提倡新文化的新派人物执教北大,培育了北大的一代新风。《新青年》杂志也由上海迁到北京。自此,新文化运动迅猛发展起来。

 

  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鼓吹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这场运动的另一项主要内容是“文学革命”,其意义并非仅限于文学方面。如果没有白话文的流行,外国的新概念、新思想便无法比较准确地译成中文,介绍给国人并为国人所理解。革新思想与革新文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期间。战争与革命在历史上经常互相衔接。大战后期,首先在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接着,欧洲掀起一场大范围的革命风暴。随后两年,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革命斗争也高涨起来。

 

  1919年初举行的巴黎和会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促成了中国先进分子的“猛醒”,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明显动向是转向社会主义。相当一部分人在批判封建主义的同时,也怀疑甚至放弃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社会主义学说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不过,五四时期传播的社会主义学说十分庞杂,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新村主义、伯恩施坦主义等各式各样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思想流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比较和试验,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和改造中国的工具。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北京示威游行的学生队伍。本版图/FOTOE

 

  李大钊是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第一人。1919年秋季他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表明他已完成了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在新旧思潮交锋的漩涡中逐渐认识到民众的力量和组织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也转变成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那段时间,还有一批海外中国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如李达、李汉俊、杨匏安等,都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有所贡献。

 

  1919年7月和1920年9月,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苏俄的承诺虽未兑现,但当时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发展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据统计,当时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开始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心声。

 

  经过辛亥革命后10年的积淀和五四运动的洗礼,在中国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型政党的条件逐渐形成。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中国南北方各形成了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由李大钊主持在北京大学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两个中心,先后同湖北、湖南、浙江、山东、广东、天津和海外一批先进分子建立联系。这一时期,相继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除李大钊、陈独秀外,还有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董必武、林祖涵、吴玉章,以及蔡和森、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高君宇、恽代英、瞿秋白、赵世炎、张闻天、向警予等一批年轻人。

 

  恰在此时,苏俄和共产国际也通过各种渠道派遣使者来华了解中国革命运动的情况。其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直接接触的第一人是维经斯基。他于1920年四五月间来到中国,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又前往上海与陈独秀见面。随后,维经斯基又接触了其他一些进步社团,并向陈独秀提出在中国建立共产主义组织的建议。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