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5日,由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主办,以“全固态电池材料创新与研发平台升级”为主题,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政-产-学-研-金”各界代表400余人参加会议。
现场出席会议的有: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一司副司长郭守刚、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二级巡视员陈宏生、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瞿国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翁啟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陈伟,以及发改委、能源局等政府机构领导;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理事长郑宏宇,还有来自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行业组织与机构的领导;
四川省经信厅副厅长曾吉明、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陈学华、宜宾市市委常委、三江新区党工委书记何永宏、鄂尔多斯市副市长邬建勋,还有来自北京市、无锡市等地方的领导代表;
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瑀、欣旺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锐、容百新能源董事长白厚善,还有来自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远景动力、蜂巢能源、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恩捷股份、贝特瑞等电池及材料企业的高层;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廉玉波、一汽集团首席科学家兼研发总院(科技创新管理部)高端汽车集成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德平、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沈源、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古春山,还有来自东风汽车、长安汽车、上汽集团、北汽集团、广汽集团、蔚来汽车等单位的领导嘉宾;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孙学良,还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立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忠伟,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等重点科研机构的专家代表;
还有来自中国信达、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中金资本、国新基金、中信建投资本等金融专家;川发展、成渝高速、宜宾发展集团、鄂尔多斯市国投资、中关村发展集团等代表。
汇聚8位院士,6家行业组织、6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200余家整车、电池、材料企业,多家研究机构,以及多个地方政府代表,聚焦材料科学、新工艺新装备及产业前沿进展,探讨全固态电池创新突破及挑战。
汇集核心资源,协同创新共筑产业基石
现场,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立泉,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分别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欧阳明高做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孙世刚,一汽集团首席科学家兼研发总院(科技创新管理部)高端汽车集成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德平,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分别作了主题演讲;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副理事长郑宏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军担任主持人。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围绕固态电池产业化、换电模式、电池回收等动力电池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分享。他指出半固态电池仍然属于液态电池的范畴,不能与固态电池混为一谈。
同时,他表示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需解决技术、工艺和成本的问题。从当前全球固态电池研发进展来看,量产技术工艺有待成熟,2027年前后实现小批量生产。
苗圩强调,我国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前景光明,但任重道远,需同心协力,希望借助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力量,共同开创产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汽车强国与制造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立泉回顾了固态锂电池研究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突破,包括固体离子学的研究、聚合物锂电池的研发以及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的进步等内容,梳理了全固态电池领域关键问题和难点,涵盖正极界面问题、负极界面等问题。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表示,欧阳明高院士领衔的科技创新团队,联合了政产学研金各方,搭建了一个全新模式、全产业链融通的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平台高效整合了政产学研金创新资源,有效精准开展全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攻关、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技术路线和产业政策研究、行业资源整合等关键工作,形成了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生态圈。希望平台强化基础研究方面,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进程,加大人才培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投入全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电池的研发和产业进程中。
聚焦关键问题,分享真知灼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欧阳明高发表了主题为《产学研协同构建中国全固态电池技术平台——全固态电池材料创新与研发平台升级》的主旨报告,研判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明确总体思路,当前要聚焦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体电解质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线,以比能量400瓦时/公斤、循环寿命1000次以上为性能目标,确保2027年实现轿车小批量装车,2030年实现规模量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建立全行业共性基础材料供应链,报告中以欧阳明高院士团队为例介绍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高镍三元复合正极和硅碳复合负极研发进展,尤其是新型低能耗低膨胀长寿命一步法硅碳负极批量化匹配国内全固态电池开发的进展。
当前正值全球AI技术快速迭代关键时期,大语言模型和AI for Science结合,升级研发平台,成为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体系创新与构建的加速器。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已联合行业三十余家企业,开展了全固态电池垂直领域大模型的研发与优化,构建全行业共享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新型AI for Science科研新范式,将最新的AI技术落地到全固态电池研发及产业化进程中。倡导全行业共同努力、开放合作,共同构建AI for全固态电池的创新发展新模式,让中国电池产业持续引领全球。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孙世刚以“全固态电池挑战与创新研究”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深入探讨了固态电池领域所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以及相关创新研究,明确指出:“我们必须面对一系列技术挑战”。材料科学方面,寻找合适的固体电解质是关键。理想状态下的固体电解质需要具备高离子电导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及机械强度。其次,界面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固态电池中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接触不良会导致电池内阻增加,影响电池的整体性能。此外,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问题也限制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一汽集团首席科学家兼研发总院(科技创新管理部)高端汽车集成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德平以“全固态电池发展思考及中国一汽研发实践”为题作主旨发言。他表示,全固态电池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突破关键技术,现阶段正处于原型样机阶段。能量密度达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预计在未来两至三年,有望实现小批量装车应用。建议行业需加快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布局和产业协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持续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跨领域工程技术攻关,实现整个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持续保持我国动力电池的领先地位。
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以“固态电池技术发展”主题发言。他指出,全球全固态电池发展迅速,材料创新、界面优化、安全性提升及成本控制是重点,应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推动技术进步。比亚迪已经开始启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可行性验证,涵盖关键材料技术攻坚、电芯系统开发以及产线建设。计划2027年左右启动批量示范装车应用,预计在2030年前后实现大规模量产。“非常感谢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让我们在过去一年里面,通过产学研的协同,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通过大家的互补和协同,让固态电池在过去1年里在产业化进程方面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
探讨顶层设计,厘清关键概念,研判主流技术路线,坚定战略信心
会议同期,举办了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高层闭门会,与会嘉宾深度探讨我国发展全固态电池的顶层设计,厘清全固态电池等关键定义与标准,达成共识,坚定战略信心。未来产学研各界协同一致,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扎实工作,争取早日实现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目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